知足之足,常足矣。

今日学习《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战马被退回去耕种田地;天下无道,战马会在战场郊野上生马驹(比喻战事频繁)。罪恶之中没有大过欲望强烈的,灾祸之中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错误之中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所以,知道满足,才会永远觉得满足。

本章中老子表明了他的反战思想,他从主观原因出发,分析了由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和穷奢极欲,才引发了连年战争。因此,老子劝诫统治者要懂得少私寡欲,适可而止的道理。

老子生活所处的年代,社会矛盾日益严重,人民背负着沉重的社会生活压力,时时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而社会矛盾多是因人们利益或欲望而起。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生活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与国之间纵一墙之隔也是鸡狗之声不相往来。然而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是复杂的,因各自的利益与私欲生存生活,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权利、扩宽疆土发生争战与掠夺。

纵观历史,战争多是因利益而起,战国时代,群雄割据,一时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弄得民不聊生。虽然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后保持了短暂的安宁,但矛盾仍然存在,不是攘外就是安内,最终也是被汉朝取而代之,战争几乎一直伴随着朝代的更迭。

二战时期,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了享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其次就是经济掠夺,战争掠夺。而人民就是国与国之间掠夺过程中最大的受害者,每一次的掠夺背后都充斥着资本主义国家统治者贪得无厌的罪恶。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世界终究不是资本家说了算,弱肉强食的循环链里面还有个天道在“把持”。事物发展到极致剩下的就是衰落,越是盛极一时,越是如烟花易逝。与其做那个“强梁者”,不如做“天予者”,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自然”的选择。

再落实到普通人的生活,过多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也是自己灾祸的来源,全面有讲到事物之间的需要有个平衡,乃至于个人内部矛盾也是通过平衡来实现和谐,这个平衡就是懂得“止”的智慧。《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的最后落脚点是“得”,而不是失。我们常常以为予了就永远失去了,止了就永远停滞不前了。事实是,给予就是最大的获取,付出就是最大的收获,适时地“止”更有利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度”的把握,能量流动一定是基于管道的通畅,以及随时保持适度“空”与“虚”的状态,没有出哪能有进,盈满的状态本身就不是平衡状态,失衡就要出问题。

懂得知足的人,才会永远觉得满足,满足的状态也容易吸引富足的环境出现,由内而外地逐层外化与显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