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海
这是《海上钢琴师》里我最爱看的一段场景。
满头金发的玛莲娜对着一扇玻璃窗细细整理云鬓,却怎么也想不到,此时的她却被窗那端的男主钢琴师1900深情注视。
舱外海风吹拂伊人脸颊,发丝掠动。
舱内,1900那蓝色有些迷离的眼睛痴痴随着玛莲娜从一个舷窗移到另一个舷窗。
他此刻弹奏的琴声也轻柔缠绵延展开去,偶尔一个叮咚跳跃,宛若钢琴师那心之小溪上漾起的水花,在阳光下,迸溅一片晶莹碎玉。
看到此,原本以为两人之间定会有场轰轰烈烈,绵长持久的爱情故事发生。
但,却没有。
虽然爱情曾一度召唤男主1900上岸去,但在走下船梯的最后几步,他还是改变了主意。
从襁褓中就被父母抛弃在海上,整个童年的陪伴就是起伏不定的海平面,成年后也从没离开过船的他,有的只是对城市未知的臆想和恐惧。
他有大段大段不下船的理由向你倾诉。
但于我,却只看到了二个字在眼前跳跃来去。
是的,固执二字。
每个人都是自身潜意识里的囚徒,将自己深深锁在自以为是的牢笼里,不可终日。
对很多事情,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有着他人所没有的独到见解或深刻感知,为此沾沾自喜。
直到经历了诸多事,遇见了太多人,直到几番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恍然发现,曾经的固执己见是多么可笑可怜可叹,有的想起来,甚至懊悔甚至心碎。
上初中时,我和同桌关系势同水火,夸张到,两个人共用的课桌桌面也被一劈两半,各不相扰。
有次和别的同学打乒乓球时,他来了,在台边观战。
虽不语,但从他目光里我能强烈感觉到,他想要参与进来的意思。
球拍是我的,让他打与不打,决定权在我。
那时的自己已习惯性地敌视他,这次也不例外,视他有若无,只是无表情的打着球。
他那样难堪地等着,等着我固执的坚冰融化。
却直等到眼里满泛失望的泪花,他转身离去时看我的那个神情,多年后我依然记得,清晰如昨。
后来听同学说,快要毕业了,他本来想通过打球这个方式与我和好的。
固执的人总会在自己生命准则里,有意无意划上一道线,以此来衡量世间所有,却常常置变幻的世界于不顾。
在《楚门的世界》里,主人公楚门从出生开始,就被置身与一场规模宏大的骗局之中。
日出日落,风雨雷电,波涛汹涌的大海,街道、商店无处不假。
整天和他热情打招呼的邻居老头,行人,店员,引为心知的挚友,妻子、父亲、母亲原来都是扮着各自戏份的演员。
生活的整个桃源岛也是专为他而建造。
情节一点也不惊涑,但我却愣是看得极度恐怖,那就是,为了欲望而殚精竭虑的不择手段,却又无所不能的丑陋人性。
尽管如此,楚门在这个假的世界里,还是幸运遭遇到美妙的真初恋。
与忧郁的海上钢琴师的相同之处,同是生活在一个固定天地里的楚门,也是固执的。
只是他的固执,是要离开生活多年的桃源岛,去斐济寻找心上人。
即使受到百般阻挠,也依旧固执地维持着尖锐,他冲动如发疯,可他发疯得又让人感动。
楚门的可贵之处是, 知道真相后,他把怨恨抛弃,将伤害留在原地。
他以一个标准的谢幕姿势还给每一个欺骗过他的人。
转身踏入新天地。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固执只是其中一种。
总以为自己的见解最是真知,别人皆愚见,世人都短视。
生活于自己构建的认知殿堂里,时时守卫着它,无人可攀无人可犯。
曾经看过一个小动画片《迟来的道歉》,大猩猩老师在讲课时不慎走光,露了屁股。
两名小学生不便直接提醒,就把话写在纸飞机上扔给老师。
学生想的是,不能让这种令人抓狂尴尬的事再续演下去。
老师大怒,她想的是师道尊严受到挑战。
事情最终调查清楚了,但老师固执地拒绝道歉,她说,除非鱼会走路。
人的固执,有时已不关事情本身。
而是不想让自己一直以来所奉行的某种思想和认知做出的判断被轻易推翻,哪怕自己是错的。
人总是需要一个让自己安心的世界,也好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老师于是想出各种招数想证明,那两个学生就是彻头彻尾的坏小子!
结局是,固执的终于让了步,因为它面对的是孩子们执着的善。
真正成熟的心灵,必定是向善,开明,开放,而且圆通的。
不固执不偏激不盲从,但他遵从内心的指引,恰如楚门。
与这样的人同行时不感枯燥无味,反而是充满了轻松有趣的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