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个行路人,一生奔波。
春秋最活跃的14个国家,孔子去过10个。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到了晚年却一反常态,
可能觉得社会烂透了,71岁,老先生开始写《春秋》,
从隐公元年写到哀公14年,这一年,哀公获麟,孔子绝笔。
生命中的最后两年,子死徒亡,老先生在孤独与悲伤中死去。
美国的Founding Father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晚年说过这样一句深刻的话:
如果你死后不想被世人遗忘,要么写一些值得读东西,要么做一些值得写的事情。
有些人不用写很多,也不用说很多,单单是他坚守的理想,奋斗的事业,走过的路,就已经注定在历史上不朽了......
1、血统高贵、出身卑贱
孔子是商汤的后人,商亡之后,遗老遗少被封在了宋国。
作为战败国,宋国老是被调侃,因为宋国好“讲老礼”。
比如说,宋襄公死守古代的军礼,不鼓不成列。
宋楚大战,楚国不玩古代的那一套,直接抡刀子就干。
宋国败得一塌糊涂,襄公伤重而死。
襄公看来:仁义大于天
古代特爱调侃宋国,造出来很多讽刺成语:
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等,很多蠢事都按在宋国人身上。
宋国人是不是真的蠢呢?
可能还真不是!我们比较商、周会发现,
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
商人奔放,周人内敛,商人好酒,周人好农。
商周是两种不同的文明规范,
我们千万不要拿同样的标尺来评价。
举个简单的例子:
拿商周歌舞这个文化活动来说,
商的歌舞,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让周人听了,估计像鬼哭狼嚎。
《左传》载,商亡后,汤的《桑林》乐舞在宋的宫廷表演。
邀请晋侯观看,晋国是周人的封国,第一代晋侯是周武王兄弟。
他看了商人的歌舞之后啥反应呢?
六个大字:“惧而退入于房”,吓得都不敢看!
这可以看出:商周两代人精神气质,差异很大。
孔子祖籍是宋,祖上是宋的国防部长。
孔氏是军人世家,但是被别人陷害,举家逃到鲁国。
祖籍宋,生在鲁,孔子也爱“讲老礼”,但不讲商人的老礼儿。
相反,孔子喜欢周公的老礼,因为鲁国的首任国君,是周公的儿子。
孔子的老爸是鲁国的县级干部,
娶了两个媳妇,也没生出个健康的男孩,
70多又娶了孔子的妈妈,孔子妈妈是颜氏,
孔子后来很多颜氏的弟子,多半是从娘家带来的。
孔子的爸爸很高大,受他的遗传,孔子也很高。
按照汉尺接近2.3m,站在姚明跟前,比他还高一头。
孔子3岁丧父,跟着妈妈来到曲阜阙里的娘家,
按照现在的考古发现,曲阜阙里是鲁国的贫民窟,
这里面出生的孩子,多半会被人瞧不起,孔子也不例外。
咱们不知道老先生是不是天纵之将圣,
反正童年的孔子跟其他小孩不大一样,
别人绕世界跑着玩儿,孔子不这样,
孔子的游戏是演习礼仪,这是当时贵族小孩的必须课。
17岁,孔子妈妈去世,他一个人把妈妈发送了。
服丧期间,孔子经历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一次打击,
他去参加当时的当权派季氏家的宴会,
被季氏的家臣阳货给赶了出来。
和当时的大部分男人一样,
孔子19岁就结了婚,20岁就当了爹,生了孔鲤。
年轻时代的孔子,
做过很多“下贱”的工作: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过地,当过仓库管理员,
给人喂过牲口、替人算过账。
这些在当时都属于“下贱”的工作,
是小人、庶人才干的事情,
孔子一直按君子的行为要求自己。
但是孔子坦诚,
当别人用“天纵之将圣”恭维他的时候,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我们来明晰一下君子和小人的概念
这两者更多的时候,并不是道德上的差距,
而是身份上的差距,也就是贵族和庶人。
君子是贵族阶级,它最初的意思是“君之子”,
除了天子是天之子之外,其他的贵族都是君之子,
诸侯国有国君,大夫采邑称作家,家有家君,
贵族们都是君的儿子,简称君子。
君子的含义引申为道德高尚的人,是后来的事情
知道了这些,你就能明白: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就是按照君子的规范要求自己,
身子正了就能帮大夫打理采邑,这就是齐家,
然后就可以帮诸侯管理国家,这就是治国,
然后可以帮天子管理天下,这就是平天下。
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在孔子看来,
就是君子不君子,小人不小人。
孔子是血统高贵,但是出身贫贱,
春秋十二公,孔子活在后四公,之后就是战国了。
虽然出身贫贱,但孔子却一直为君子们操心,
怕他们治理不好国家,四处劝恢复周礼,结果却碰了一脸灰。
孔子一生孤独,因为没有人同意他的主张。
2、没有血缘靠姻缘,没有姻缘靠眼缘
古代人不像现在,交朋友可以通过网络,
要想朋友遍天下,其实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古代人的圈子很小,范围不过自己的身边人,
所以他们特别重视亲戚关系,
亲戚分三种:血亲、姻亲、拟亲,拟亲就是干亲。
这是古代人的智慧,没有血缘咱们可以有姻缘,
没有姻缘咱们还可以靠眼缘,为了拓展朋友圈,
可以认个干亲,或者拜个盟兄弟。
孔子的弟子多是颜氏,就是从孔氏的姻亲,从妈妈那边带来的。
你看到我没有说孔姓和颜姓,先秦时候的古人,姓跟氏是不一样的概念。
具体来说就是,姓别婚姻,氏别地域,氏也别贵贱。
古人同姓不婚,但是不同姓同氏可以。
孔子是汤的后人,所以是子姓,也就是说,
孔子是姓子的,以孔为氏。
举个例子:好比张二先生是先秦古人,姑且也姓张吧,其实张不是古姓。
张二先生老家石家庄的,属于赵地,那赵就是我的氏,张是我的姓。
现在,张二先生住在北京,属于燕地,燕就是我的氏。
张二先生在北京认识一个女孩,女孩祖籍是河南洛阳的,洛阳是周地。
所以女孩是姬姓燕氏,我们两个同氏不同姓,可以结婚。
但是姓跟氏的区别只存在和很短的时间,慢慢的二者就合并了,
到了汉朝,就连博学的司马迁,都分不清了!
孔子是以氏为姓的,现在我们也可以说,老人家姓孔。
3、三十而立怎么说?
孔子20岁就有了家庭,
30岁又多了一份事业,就是教书,
所以,他说自己三十而立。
很多人称呼孔子圣人,这是孔子明确反对的称呼,
孔子有好几次非常严肃的说:吾犹人也!
我和普通人一样,都不是圣人。
古代的职业神都称呼先某,比如,先农、先蚕、鲁班,
所以我文章,称孔子先师,教书匠的职业神。
孔子教学生,不跟现在一样,抄起语文课本教。
孔子那个时候,文武不分家,
低等的贵族称士,外出打仗士就是武士,
在朝堂治理国家就是文士,
出外为将,居内为相,古人文武双全。
孔子教学生什么呢?
教他们做君子,君子需要做的事,孔子都教,
读古书,学经典,尊老礼,将来去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别人东西,首先自己得会,
不说全都精通,最起码也得有一些擅长的。
君子六艺,孔子说自己精通驾车、射箭,
因为战争在古代是君子的特权,庶人只能当勤杂兵,不能上阵厮杀。
用现在的话说:
孔子是会开坦克会使枪。
孔子也挺擅长音乐,
孔子教课,必须得有伴奏,
经常是与二三子,有一个人鼓瑟。
孔子还是个音乐痴,有时候聊着天,
客人如果音乐素养高,老先生还会跟着唱和几句。
孔子痴迷音乐到什么程度呢?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孔子完全是乐瘾青年。
当年孔子在齐国找工作,被晏子使绊子没拿到offer,
但是偶然听到了《韶》这个音乐,书上说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入了迷。
像一个网瘾少年,泡面矿泉水,在网吧过几个月都浑然不知。
孔子当然也教书,但课本不是《论语》,
孔子时代的经典,是诗、易礼等等,这些个远古的书,
在孔子时代,这就是他们当时的文言文,基本都很难学明白。
所以孔子夸学生,说学生的悟性好,会说:哎呀,我可以跟你聊《诗》了。
因为像这种远古时代的经典,一般悟性的学生,真的理解不了!
教书给孔子带来了好运,
人脉越累越多,名气越来越大。
要不现在人都说,当老师赚钱呢!
后来,齐景公带着宴婴出国访问,
来到鲁国,还专门找孔子问过礼。
也许是这次接触,孔子对齐国的印象不错,
所以,孔子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齐国来找工作。
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使绊子的人,就是宴婴,
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晏子,晏子使楚那个晏子。
晏子对景公说:礼乐不可复兴,儒者不可重用。
齐景公也是个明白人,知道孔子那一套划不来,
于是找了个理由,拿工资说事儿!
“你过来也不是不可以哈,老孔,就是我们这边的待遇,可没有鲁国那好,工资低,没五险一金。”
其实孔子不在乎待遇,孔子的确想当官,
但他为的是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
齐景公看孔子的状态,可能要答应了,
赶忙又说:我老了,老糊涂了,真用不了你了。
有人说去齐国前,孔子到过洛阳,
去找老子谈话,这个是不是事实?
反正没有记载,已经不可考了,
我们姑且当没去过吧。
在齐国虽然没拿到offer,
但误打误撞听到了《韶》,也是一种收获。
这一年,孔子35岁,又回到鲁国
4、四十不惑的男人
其实,人的智力是一个生理值,什么意思呢?
就是随着年龄,智力也慢慢增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什么的,
到了年纪,自然就是了,没什么特殊的含义。
35-40岁的男人,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脱去了青涩,又没有老人的疲态,
是读书做学问的黄金时期。
当然了,做学问的黄金时期,也是做官的黄金时期,
其实在孔子看来,读书做学问和当官要一起做的。
孔子讲: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优可不是优秀的意思,优的意思是优裕,
也就是有富裕的时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学习和当官一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孔子想当官吗?当然想!
美国有个汉学家,当时英文版的《论语》问世的时候,
他给这本书写推荐文,题目是《沽之哉,沽之哉!》
这个题目,取自孔子的原话,是子贡问孔子,
自己有一块美玉,是卖了呢?还是留着。
孔子两眼放光,一连说了两句:卖了吧!卖了吧!
然后又嫌不够,补了一句:吾待价而沽者!
孔子想当官,但老人家不是官迷,
因为他的政治理想,只有当官才能实现。
四十不惑的年纪,孔子当官的机会来了,
给他机会的人,说出来你可能认识,
就是之前在季氏的家宴上,
把孔子轰出去的那个阳货。
这哥们带着小猪仔子,过来请孔子出仕。
由此可见,现在猪肉贵,还有几分道理的,哈哈!
孔子能惯着他吗?
当然不能!
不过,孔子可不是那种,当初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的屌丝。
孔子是君子,君子是与人脸面,与己脸面,
抬手不打笑脸人,即便自己一百个不愿意,
也不会让别人下不来台。
所以我们常说,某个人是谦谦君子,
就是说人性格好,如春风一般柔和。
但是君子不是好好先生,
他们的坚持,如冬雪一般刚强。
孟子的性格就不一样
孟老爷子是霸气侧漏型的。
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他要做帝王师,跟国君们谈话,跟训儿子一个状态
后世的读书人心里扭曲,
表面上自己是道德学问的代言人,实际上又是奴才,
心里又觉得自己是帝王师,是从孟子时代开始的。
到了明代,不仅要跪倒在皇帝脚下,还会被脱光了打屁股,
脸面丢尽,斯文扫地。
我们还是聊回孔子!
孔子口头上先应下来了,打发阳货先回去。
当然,猪哥哥自然也就笑纳了,谁跟肉过不去啊!
孔子讨厌阳货,也对当时鲁国的政治环境不满。
当时的鲁国,乱成了一锅粥,国君的封国,被三个大夫把持着,
三个大夫也没好到哪去,他们也被自己的家臣掌握着。
什么是礼崩乐坏?
在孔子看来,这就是礼崩乐坏,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
虽然没去当官,但老先生急在心里的。
从36岁到50岁,15年的时间,
孔子一直在潜心做学问
为什么老人家说自己四十不惑呢?
因为书读透了!
5、五十知天命了吗?
50岁之前,孔子爱上读《易》,
韦编三绝,书脊都翻烂了好几次。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读《易》而知天命,现代的《周易》,
据说是《易》的一部分,有讲天命的内容。
相传是周文王做的《周易》,
不管是不是他所作,文王一定很懂易,
从而知道自己的天命,就是翦商。
孔子的天命,是去做官。
于是孔子去当官了,还一直做到了鲁国的大司寇。
孔子当官的直接原因是,阳货因为政变下台跑了。
孔子开始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让君是君、臣是臣:
孔子的做法是堕三都,动了权臣们的奶酪,
权臣当然不干了,于是三个权臣之一的公山弗,
就带兵过来攻定公,被孔子给打败了。
所以,孔子有军事才能,所以孔子的徒弟,也有很厉害的武将,比如冉有。
不知道是不是鸟尽弓藏?
孔子后来失意于鲁定公,于是决定再次出国,周游列国。
这一年,孔子55岁,是一个十足的老人了。
老年失意,孔子的“天命”得而复失!
6、六十真的就耳顺了!
周游列国那段时间,是孔子最落魄的时候:
经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
到过楚国边境,只在卫和陈短暂的工作过一段时间
大多数时间,孔子都在路上,颠沛流离。
很多隐士嘲笑他:鲁国的孔丘,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在当时,不是什么好话!
后来有人说,孔子是流浪狗,
文言文叫:累累若丧家之犬。
这个评语,老先生苦笑着接受。
孔子一行人,也发生过矛盾,
最严重的一次,是孔子困于陈蔡之间。
团队断粮七日,子路色作,
连最核心的弟子,都开始对老师不满了。
孔子知道自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吗?
当然知道,但老先生是一个痴人。
有人说,宋襄公这么痴心讲老礼儿,是中国的堂吉诃德,
其实,孔子也是。
孔子的事业和理想,
从一开始就有孤独和悲壮的感觉。
老头说自己,六十而耳顺。
因为什么难听的话,挖苦的话,老爷子都听过了,
对外界看得透透的,没有什么话听不进去!
7、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鲁国的政治环境一如从前,还是被权臣把持。
这次的权臣是季氏家的季康子,他发信息召孔子回国。
但是孔子知道,季康子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只想用自己的学生。
不知道是不是有落叶归根的想法,
68岁,老爷子回国,带着一脸的风尘仆仆。
我们知道,
个子高的人,年老之后会佝偻得厉害,
加上在外奔波数年的灰头土脸,
之后又被虚情假意的请回故里...
老人家的样貌,一定不会好看。
我们现代人常讲一句话:寿则多辱。
孔子寿命长,晚景凄凉!
69岁,老人家的长子孔鲤去世,白发人送白发人
71岁,老人家觉得自己必须要留下点什么了,
于是开始根据鲁国的史记编写《春秋》,
从隐公元年到哀公14年,这一年,鲁哀公获麟。
获麟应该是天子的事情,诸侯获麟,
在孔子看来,天下已经完了。
这一年,老人家对时代伤心了,自此绝笔!
这个时代,后来被人们称为春秋,
就是按照老先生的这本书,春秋之后就是战国了。
春秋的坏,是偷偷地坏,大家都坏,但是知道这不对,
战国的坏,是明火执仗的坏,大家比着坏!
失意于时代,至少还有亲友!
可是,天不遂人愿!
同一年,老人家最最爱的弟子颜回,撒手人寰。
又过一年,老人家最最忠心的弟子子路,在政变中惨死。
老年丧子,失意于时代,接着又回死由亡,一次次打击,老人自此一病不起。
后来,老人家另一次忠心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前来看望老师。
老头像小孩一样,嗔怪的说:阿赐,你怎么来晚了!
孔子一生,都活在周公的梦里。
在生命的最后纪念,他说自己快死了,
因为他再也没有梦见过周公。
他说,他甚至不想说一句话。
这一年是鲁哀公十六年,孔子73岁
《史记》的原文是: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作者:张二先生
公号ID:sirzhan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