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个理论最优停止理论(Optimal Stopping Theory)
,觉得对我当前的工作生活状态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做一下记录。
1. 解释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收集信息才能作出决策的场景,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决策是最好的。从上帝视角来看,如果能够知道所有备选项的情况,当然可以选出最好的一个来。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做选择是有时间点的: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个选择可能就不存在了。
那么针对这种获取样本量和决策时效性之间的天然矛盾,数学家从算法角度给出了答案:考察并放弃前37%的选项,后面如果遇到比前37%都要好的一个选项,那么这个选项就是我们可能得到的最大概率的最优解。
2. 应用举例
买房时,我们不可能投入无限的经历考察所有的符合条件的房子,所以我们可以评估一下我们能够考察的房子样本总数,比如30套,在看了37%*30=11.1套后,我们就可以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对房子的客观判断标准,那么看完11套后,遇到的任何一套比这11套都要好的房子,就可以果断拿下了。
企业招聘时,每次面试完需要决策录用与否,我们在37%理论的指导下,就可以根据前37%的人形成认知标准,然后录取后面遇到的第一个比这37%更合适的人。
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可能在购物时费尽心力,但现在我们就有了一个理论依据,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止选择,做出决策。写到这里,感谢互联网感谢科技进步,样本获取的难度和成本大幅降低,我们可以躺在床上刷手机一小时看200个包包,而链家的线上VR看房的确带来了效率的大幅提升和降低了信息流通难度,当然,我对房产中介的3%的中介费是嗤之以鼻的,服务是可衡量可定价的,没有道理和房价挂钩,也不应该依靠信息差垄断和牟取暴利。
我虽然不懂股票,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的投资哲学最起码要有止盈止损模型,37%理论也许能给没有方向的投资人一些参考。当然,像80年代台湾股指那种3年12倍的疯狂可能要归属到大众心理的范畴,而且股市的影响因子太多,也许股市是真的遵循随机漫步理论,不在数学可统计范围内。。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也应该多多听取前辈的经验,某些领域的问题几代人面对的都是类似的样本,老人家的人生阅历是我们形成成熟的认知模型的一条捷径。嗯,发散一下,那个包办婚姻也未必不幸福啊,门当户对的婚姻也代表着两个人的阶层、生活水平、三观乃至于兴趣爱好都在某些层面是比较一致的,婚后生活可以快速打开局面:)
3. 思考
做研发十多年了,发现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经手的工作有点强迫症,很容易投入到某项工作的细节处理和精益求精中。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往往本来手里这项紧急重要的工作已经初步完成,达到交付标准,剩下的小细节优先级已经降低几个维度了。但因为自己不能做到最优停止,等完全解决这项工作,其他的优先级高的工作要么延期,要么“决战到天亮”。。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我需要处理的所有任务是一个整体,我的经济效益来源于这个整体工作的进度和表现。根据“边际效应递减”原则,我把一项工作从95分做到100分得到的收益是很有限的,应该理性的用这份时间去处理另一项任务。
那么针对我的问题,“边际效应”指导我应该及时切换方向,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最优停止理论”的应用场景略有不同,比如,当一个全新的技术问题放到面前,我们可能会有很多可能性选择需要作出判断,这种持续的深入的研究各个可能性的优缺点带来的时间损失是不可逆的,我们可以从样本数量角度、或者任务整体时间分割角度来应用37%理论。
4. 结语
中国哲学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知止,知止而不殆。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是一种人生智慧,这种人生智慧更多考验的是人的能力与修养。现在,这套37%理论,给了我们普通人一个增长智慧的理论指导。以后觉得需要交给运气、交给缘分的事情,都可以考虑下是否可以用这套理论来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