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4(25) 听导师评《背影》

7月23日下午学员上了一节《背影》观摩课,授课思路简单梳理如下:

1 由歌曲《父亲》导入。

2 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你会写什么?(学生一听写作文,吓得不敢吭声。老师解释不是写作文,只是认真思考一下)

3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背影写了哪几件事?

4 本文写了几次背影?找一找,画一画。

总共四次背影  读一读

5 反复写背影,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1:实写虚写    生2:作用不同

6 品读第6段背影,圈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出理由。

教师讲解  须——需的区别。

7  讲解父子之间纠葛矛盾。

8 写出对联:

攀  缩  倾  尤  见  爱  子  意

丧  困  借  更  衬  舐    犊  情

导师评课时这样讲:

教师首先得思考《背影》担当的语文学科功能是什么?

为什么用背影作题目?

为什么用它来作线索?

为什么用它来表达感情?

因为背影是全文感情的聚焦点。

善于寻找感情的聚焦点是语文学科醒担当的功能!

授课老师的第一问应该这样问:

在你父亲的身上,哪一个细节、动作、表情、部位,曾经引发触动了你的情感?

只有教师做到头脑中有意识授课时才会提问。

《背影》经典段落节选如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在讲解重点段时授课教师有点自己没读懂文本。导师建议可以这样设置:

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给读者什么感受?引导与前面写家境有关。

师:什么叫蹒跚,再次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这是一个肥胖的背影。

这是一个努力的背影。

讲解完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至于背诵下来。

重点动词“攀”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身子悬在空中,支撑不住怎么办?完成一系列的动词,父亲的整个身体就是悬空的。

深问:为什么这一部分会写得这么细腻?因为有一双眼睛在盯着。眼睛就是一个摄像机。

本段文字就是朱自清情感的聚焦点,会引发作者认真观察、细致描写。

授课教师讲解的对联完全没有必要写出来,在书写“倾”字时笔顺还写错了。

授课教师之所以出现上课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备课时没有做到自己先素读(不看任何参考资料,认真揣摩文本),读出感觉,有自己的思考。

导师这样说,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思考如下问题:

1 本课要教给学生什么?

2 为什么教这些?

3 用什么方法教?

4 为什么用这些方法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0月21-23号要去泰州洋思中学学习并上一节展示课。 有两个课题可选,《散步》和《背影》。接到这两个课题,我毫不...
    氤氲兰香阅读 5,733评论 6 28
  • 我要对你说 童话故事不是骗人的 你可曾看到那满天的星光 都是我悄悄地为你点亮 我要对你说 童话故事不是骗人的 我会...
    姝瑾儿阅读 3,701评论 48 60
  • 有一项研究美国华尔街最优秀的分析师,他的判断准确率是最高的,而且业绩也是全华尔街最出色的,结果准确率只有46%左右...
    Jason黄熙文阅读 3,486评论 0 2
  • “功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这其实只是我做事之前的一点小习惯。 在学习画画之前,我会先买套画笔,不管什...
    霁月小熊阅读 4,673评论 0 0
  • 我经常听人说年轻就是资本。我不是很喜欢这句话,这算哪门子的资本?我知道,年轻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
    南君NJ阅读 1,72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