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试着讲《观沧海》,却感觉有些地方不够完美。
突出优点在于能够结合朗读深入理解文意,利用这两天孩子们对朗读的兴趣,发掘他们对语文的感受力。另一个方面知人论世,结合曹操同时期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照理解《观沧海》的内容。觉得这个点挖掘的挺好。
不足的地方在于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首诗借景抒情,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闭上眼,才能听到海潮扑打礁石的声音。对,应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朗读,想象远处翻滚的巨浪。大海中波涛澎湃,并不宁静。那些高高耸立的岛屿,并不畏惧咆哮的海浪。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只是摇曳着自己的枝条,不畏萧瑟秋风翻起的朵朵浪花。
假如是一位普通人站在这里,也许他就该紧紧攥住飞扬的衣角,令人胆寒的波动引起阵阵眩晕:“赶快离开。”
加上想象与描绘,可能就更精彩了。晚上到家又看了一遍视频。的确还可以做得更好。
还有一个问题,这两天上课按照语文能力和兴趣点来讲,是不是对学生的测试也有帮助?感觉提升了学习兴趣,上课听讲更专注。但是具体的答题模式也要练习一下,所以在第二遍改PPT的时候,加上重点习题,再次强化。
询问高手课文的处理方法,她强调落实的更细些。我是把这些处理在日常习作中,讲与仿写结合,对比之后做练习,应该还可以。重要的是一种心态的传达:认真做好一件事。
对于诗歌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达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其次要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结合背景,结合景物,学习欣赏品鉴。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一般没有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用来合乐歌唱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与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诗的内容分三层:第一句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手法,交代观海的地点,简单质朴,第二层描绘眼前所见之景:动态的海水,静态的山岛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虽是入秋季节,草木依然丰茂,显出勃勃生机,海浪被秋风掀动,波涛澎湃,显出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
眼前实景不足以抒发胸怀。
目光远望,海天交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