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心理学解析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老师反复地讲了又讲,提醒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某日,在孩子的书上又看到了这则小故事,看文后的注释,似乎还是我小时候学到的那一套,突然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则故事,不论真假(我的古文水平实在有限,没有能力去考究文字的出处是否系后人编造),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一下,这句千古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不合理信念。为什么么?

许多学者对不合理信念进行了归纳和简化以后,指出了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是非理性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是以个体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词语联系在一起。也会以稍微隐蔽一点的形式,用变种词语“怎么能”“怎么会”来体现。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具备过度概括化的特征。

不扫屋,只能被证明不扫屋的可能结果(卫生太差导致生病,或别人不愿来了),证明不了能不能扫天下的结果。


糟糕至极是把一种把事物可能的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比如,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能推演到人类灭亡的结果,这固然是一个逗乐的段子,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糟糕至极的非理性信念的体现。


当然,这几种非理性信念并不能截然分开,经常会混合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种类似的话语:“(孩子)这么小就~~(通常是父母认为不好的行为或习惯),长大了还能好?!”

或者“你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重点高中,上不了重点高中,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你还能干什么!”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曾经的梦想似乎都变成了现实。这让有些人产生了错觉,似乎科技的进步,自己的经验就可以让一切都可以被所设计,所实现。

“孩子你按我说的来,肯定没错!”“人都能上天了,我还不信这点儿知识你都学不会!”

机械思维可以精确地描述物理世界,在心理世界里却举步维艰。

没有人能替代你将你的问题彻底解决,同样地,你也不能替代任何人彻底解决他(她)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