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是“本”(动词)“真”(名词)和“本真”(名词),前指“站在真实”(即从真实放眼),后指“原点”(人之初,专一不二)。
我发出这个疑问,是深感于许多人(包括我),困惑不已,心不专一,不能沉浸于干事业和理想,容易被外物影响。
我会被外物影响,我理智的知道我不应该“这样”,从而寻求解决之道。
一、起
我在今天提出这样的疑问,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前天,乃是因为我看了一篇有关被骗后情绪反应的简书文。
文中有句话非常触动我:死亡是一种本能,有时我们想死只是想要个借口而已。
从技巧上看,这是极力表现“人言可畏”,以至于死亡看似成了最好的逃避法。
但是,我很好奇,这种“死了就能逃开”的观点是怎么形成的?有证据证明这一点吗?我记得有不少人还在以“灵魂是否存在”为题相互喂药。
我以为大部分人冷眼旁观,还是说除了少数人(比如我)搁置问题、心存疑惑,真正的大部分人只是沉默地选边站队了?
有人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将死亡看作一个不容易的选择,在大义支持下,也许有一时的冲动和慷慨,也会因为热血的冷却和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可是在理性的思考中,也许基于已知和未知、希望和绝望的衡量,死亡会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计划。
由此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奇妙——生命不能理解死亡,却可以选择死亡。
所以,把死亡置在一个“慷慨”的境地,是否太不尊重生命了?
二、承
好吧,我一直对外宣称我抑郁过,我从不否认这种被称作“无所事事、没事找事”的“愚蠢”行为,因为我确实是个愚蠢的人,我甚至对快速说出“845633576元”都感到困难。
承认现实,能够让人难过到想要自杀吗?在否认自杀是个好法子的人(比如我)看来,应该是难过到想要杀人,谁对我造成严重的伤害,让他人间蒸发,这岂不是更“发泄”?
然而向谁发泄?
向行为和语言不留德的那个人吗?他也许只是有点偏见,总体上也许是个好人;他也许总是这样胡乱得罪人,所以去跟这样的烂泥巴打交道值得吗;他也许只是自卑感作祟,那就原谅他吧,不管死亡能不能救他,他已经这样脆弱了,又何必再吓唬他呢?
三、转
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人们站在本真之外?”
我的猜测是:“是傲慢,是死亡也不能吓阻的美妙的傲慢,人们甘之如饴并且对他一无所觉,最重要的是,在它的支配下,没有一个问题真正被解决。”
所以,或者说,如果,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这些都是废话,因为我根本没有经历过像徐玉玉或者阮玲玉那样的处境,也就根本没有资格讨论她们,那么,请大骂我是个煞笔,如果这能让你觉得好受一点的话,为什么不呢?
四、合
我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只作出了猜测,我并不知道,当我再把矛头指向“傲慢”的时候,我是否也把“尊严感”牵扯进去?
尊严感是人们自我价值的体现,我不知道折损尊严的愤怒是否会摧毁人的一切理智,以至于将自我意识推向危险的境地?
尝试给自己多一点时间,详细的检索逻辑。我相信大部分人能免于冲动和后悔。是的,冲动和后悔联动。
我尊重理性思考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经过长期理性的思考,认为只有当他死去时,才能真正实现他的价值,或者避免于不人道并且残忍的处境的话,我尊重他的选择。
换位而言,感之念之。
但对于冲动,应该避免,如果在城市,在没有随处可得的农药时,我想没有太多人能够既方便又快速的行动。
个人技巧:迅速放空脑子,什么也不去想,既不去想这件事,也不酝酿情绪;时间一长,感觉就好受多,然后设想其人“多行不义必自毙”;转移注意力以及“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