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武志红的《巨婴国》和克里南博格的《单身社会》,正好借今天的写作练习谈一谈关于家庭,亲情的一些感想。
还记得初中思想品德书的一段,‘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 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是温暖的港湾....’ 我背诵这些的时候没有多想,因为我很幸运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收入不错,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经历风雨。但是对于那些家庭不幸的学生来说呢?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家庭的理解也不一,思想品德书却把一个标准的三口之家,或者是隔代家庭作为标准,强制给人们灌输‘家庭就是世界上最好,最舒适的地方’ 的想法,这种狭隘的观点不可谓不是精神毒药。
如果接着翻到下页,就会明白讨论‘家庭’是为了引出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的赞扬。贴两张大纲图片:
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理所应当吗?如果你觉得有哪怕一丝心理压迫感,那么请一定读一下武志红老师对于‘孝’的解读,他认为,孝就是要孩子顺着父母的意志,是对人性的逆转。中国父母都是巨婴的最好体现,即全能自恋,其他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转,若违逆他的意愿,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坏的。在这种关系里,孩子是不能有自己的意愿甚至人格尊严的,严格来说孩子不能算是家庭的一员,他只是父母的所有物。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们很难发展出一个健全的,独立的灵魂,死气沉沉的人格里往往充斥着自卑与泛滥的欲望。
武老师的观点看似过于夸大其词,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的理论放到生活中的例子来看就能理解了。
逼婚,是每个年轻人(比如我)都会遇到的事情。 特别是女孩子,父母总有个想法‘别拖成老姑娘那可嫁不出去了’ 甚至直言不讳地说 ‘三十岁嫁不出去的女的肯定有问题’。这样充满对女性歧视的措辞不是典型‘直男癌’的言论吗!更可怕的是,这多半是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正是因为‘孝’, 爹妈们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对已成年的孩子指手画脚。若孩子坦诚想法,想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比如独居、丁克等,那真是家门不幸!父母必定是哭天抢地横加阻止,更有拿断绝关系,或者‘你想看着我死吗’这样的借口加以威胁。真乃巨婴也! 有的父母自己婚姻不幸福,却以导师身份插手孩子的婚姻问题,不管孩子的婚姻生活幸福与否,只要早早脱单。这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呢?
‘原来我回家时还爱喝林立的长者们聊聊天,但现在,我一听他们讲话就怕,我知道,自己怕的是那些陈谷子烂芝麻里腐朽的道德游戏的味道。’ 武志红老师后来写道。确是如此,巨婴式父母们道德绑架自己的儿女, 极力阻止独立人格的成长。‘你为我活着,我为你活着,你担心我怎么看你,我焦虑你怎么看我,而至于你怎么看你,我怎么看我,这种自我认识的东西就彻底被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