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景
假如你是微信读书的产品实习生,现在boss希望你对此做认真分析:
1. 简要说明「写书评」这个板块是做什么的;并适当结合业务,分析蜗牛读书为什么要做这个板块。
2. 分析「写书评」功能的业务逻辑
3. 给出你的结论
调研目的
分析「网易蜗牛读书」写书评功能的目标人群、业务逻辑、功能结构、数据表现,判断其中哪些功能点「微信读书」可以借鉴。
产品概述
「网易蜗牛读书」主打“时间出真知”“每天畅读一小时”,致力于为热爱阅读的用户提供沉浸、简洁的电子阅读体验,与用户一起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移动阅读社区,满足不同阅读层次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体验环境
设备:iphone8,系统版本:ios 11.4
「网易蜗牛读书」版本:1.8.1,「微信读书」版本:3.1.8
体验时间:2019.2.10 - 2.14
写书评功能
目录
下面将从功能说明、使用流程、业务逻辑、数据表现来分析「写书评」功能,再与微信读书的对应功能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1 功能说明
书评,外在表现为一篇由图文+书摘+引用书籍组成的文章。
作为网易蜗牛读书内UGC内容的重要承载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一种将书籍资源批量展示给阅读者的方式。比起“将书籍按主题分类”这种单纯罗列书目的推荐形式,书评兼具了书籍列表和图文形式文章的优点,其内容经过了领读人的加工提炼精选,阅读门槛更低、可读性更强。领读人群体,由平台的内容运营号、自媒体大V和优秀的普通阅读用户们共同组成,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内容产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客观性,满足不同兴趣人群的阅读需求,增加各个领域优秀书籍的曝光程度、提升阅读量。
• 对于具有深度阅读习惯的用户,书评这种形式帮助他们寻找和快速筛选阅读目标书籍,关注喜欢的领读人、看他们写的书评,类似于现实书友会中兴趣相仿的朋友推荐书单,从而激发购买行为、促进会员转化。
• 对于非资深阅读者来说,“书评”比起“书籍”,更易被所接受,即使不看书,也能够通过看书评来获知书中核心观点、排遣空闲时间。并且,能够发现推荐页的书评不全是纯粹的“书评”,一些文章引用的书籍与文章内容关联性很低、甚至没有关联,比如一篇标题党文章《17张ins上点赞最多的照片,2019年竟然是个鸡蛋!》,还有一篇《于正,你比咪蒙还能编》,全篇讲于正的新剧《皓镧传》,末尾却引用的是《鬼吹灯之湘西疑陵》,是套着"书评"壳的娱乐型文章。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文章的点赞量和评论数并不低,具有一部分受众,扩宽了用户群体的范围。
2)文字桥梁,连接领读者(优秀阅读者)与普通阅读者,引发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和关注行为,建立弱社交关系,增加产品内的用户粘性。
3)对一本书的补充评价,帮助用户判断此书的阅读价值、合理分配每日1小时的免费阅读时间。在书籍详情页,设置了推荐书评一栏,显示前三个高赞书评、能够点击查看该书的全部书评。当用户找到了这本书、还没决定是否开始阅读时,打开高赞书评,看看其他书友的意见。
4)作为获取物质奖励、低成本的非物质奖励的方式,刺激用户不断产生内容,使平台维持正向循环。普通阅读者写书评来获取免费阅读时长,大V写书评来赚稿费、扩大自身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优质书评内容将更多的好书展现给更多的用户,并沉淀为平台的内容壁垒。
5)作为私人性质的读书笔记,与书摘功能完美结合,在阅读完整本书后串联起阅读过程中的书摘,整理成读后感,便于以后的翻看回顾。
关键参与者、能获得的好处:
2 如何使用「写书评」功能
1)「写书评」功能的入口:共有4个,最明显的入口在“领读”页(首页)的右上角,打开App即可看到,便于领读者、普通阅读者随时写书评。在“我的书评”模块,查看收藏的书评、编辑已创作、已发布的书评,或写新的书评。
之前版本的入口:
写书评的常规入口有:领读,我的,阅读兑换时长界面
需要深入体验才会有的入口:读完书之后
当前版本的入口位置更加浅显,能看出该功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改动1,从读完书之后才能写书评、到现在版本的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可写书评。改动2,书籍详情页“推荐”模块下方的“写本书书评,获时长奖励”文本框,方便已经阅读过此书或想要阅读此书的用户写书评。在刺激大量内容出现的同时,如何保证书评的质量,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2)“写书评”的业务流程主线
3)“写书评”功能结构
鼓励用户产出书评,
• 设置奖励规则说明入口,时刻提醒用户能够通过写书评获得好处。
• 写书评前,文本框回显了一句名言,给予用户积极的心理暗示:
" 如果你体验到了什么,就记录下来。如果你记录下了什么,就上传。如果你上传了什么,就分享。"
丰富内容形式、展示格式,
• 可插入图片、引用批注(书摘)、添加书籍。只能引用用户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批注,无权使用他人的批注,保护内容原创性;添加的书籍来自用户的书桌或搜索未加入到书桌的书,便于制作书单。
• 具备了设置样式常用的几类功能,使用户轻松作出整洁感的排版。
方便快速地写作,
• 在PC端写书评,输入网址后扫码登录。文本编辑器包含了手机版编辑器的所有功能,还增加了设置颜色、清除格式两个小功能。对于经常写书评的用户或专业的内容团队来说,比起手机端,在PC端更适合写篇幅较长的文章,产出速度更快、编辑和审阅格式更方便。
可设置为私密/公开发布,为书评功能增加了个人读书笔记的角色。
防止意外情况退出,点击关闭后,会自动保存草稿。
3 书评功能的业务逻辑
创作:领读人、内容运营号输出多数高质量书评,普通用户贡献少数书评。
展示:运营人员将优质书评筛选、整理、推送至领读页,或选题、汇总相关书评制作成专题。
互动:在书评区,普通用户通过关注、点赞、评论的方式与领读人、其他用户互动,领读人也能够回复用户的评论。
阅读书评:普通用户是书评的主要阅读者。无论是书摘还是书单形式的书评,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引导用户从中发现更多感兴趣的书,促进用户留存,或进一步引发付费购买行为。
· 业务流程主线:
4 数据表现
「网易蜗牛读书」在2017年2月底发布了第一个版本。根据版本迭代记录,写书评功能最早在2017年4月20号上线的1.1.0版本出现,直到18年2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优化,11月、12月再次优化排版样式。
ios版本的日下载量在2017年4月下旬达到一个峰值,或许该归功于App Store 精品推荐榜单的功劳,其在4月21日至5月5日先后入选了 “应用—四月最佳App”和“应用—新鲜App”。此后下载量急速下滑回归到之前的状态,并持续到目前一直保持稳定。日下载量:
近一年的月独立设备数从31万台增加到了45万台,45.2%的增速比较可观。
对比同期的「微信读书」,用户量的差距明显:
近一年的月独立设备数,增速53.5%。
两者形成差距的原因是多个因素造成的,与书评形式可能关系不大(毕竟在先发优势上「网易蜗牛读书」已经被同赛道的其他选手们落下了一大截)。单看「网易蜗牛读书」的月独立设备数的增幅,“书评”内容社区模式是能够维持用户数量自然增长的。
5 与「微信读书」对比
在写书评功能方面,两者的对比如下。「微信读书」以微信好友社交关系为基础,“想法”页作为单独的tab,用户和其好友们公开发表的书评和想法都展示在这里。「网易蜗牛读书」致力于打造优质的UGC阅读社区,以领读者作为中心,而「微信读书」“想法”页的内容展现形式是去中心化的,更像是朋友间分享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写想法”对应于「微信」发布朋友圈动态的功能,而“写书评”看起来更像是在“写想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增加了引用书籍、引用书摘、给书籍打分的功能。
因此,「网易蜗牛读书」的文本编辑功能做得更加全面,充分优化写作效率和文章的阅读体验,并设置奖励机制来鼓励用户和自媒体产出好的书评。「微信读书」则重点突出用户间的互动性,比如在阅读过程中增加写“想法”和看“想法”的入口,促进用户与正在阅读同一本书的非好友关系的其他用户进行互动;把创作高质量内容的任务交给公众号来完成,或充分调用借助现有的大量公众号文章资源,代替书评来完成推荐书籍的任务。
6 结论
将「网易蜗牛读书」写书评功能的目的和作用拆解为以下几点,针对两者的不同处,给出参考建议:
1)依靠强运营手段,打造以领读人群体为多个小中心的阅读社区:不借鉴。「微信读书」交流想法的形式是朋友圈式的去中心化的,按照数据来看这个模式是被验证可行的,因此目前阶段不采用内容社区的逻辑,维持原状。
2)向用户推荐书籍的主要方式:部分借鉴。在「微信读书」里触达一本书的方式,分为被动推荐和主动发现两种,前者包括“发现”页的分享领书活动、基于阅读历史推荐书目、本周推荐书目、每周主题书单、好友在读书籍,后者包括用户主动搜索书名、浏览书籍详情,以及在“想法”页浏览动态时主动发现好友在读的书籍。其中,每周更新一期的主题书单由平台运营编写,将近期好书推荐给读者,与「网易蜗牛读书」书单型书评的作用类似。观察该栏目的阅读量、评论数、文章内引用书籍的点击率等数据表现,尝试增加话题数,或借鉴“阅读领袖”的想法,由近期热门作家轮流坐镇或担任嘉宾,来执笔、参与话题书单的制作。
3)由书评组成的信息流,作为阅读资源的补充:部分借鉴。书评信息流的阅读门槛低、推荐个性化强。阅读书摘类书评,比阅读书籍要容易且快速地多,一些标题党、娱乐性较强的文章对于非资深阅读爱好者来说更具吸引力。在这方面,目前「微信读书」与微信公众号的结合足够克制,“想法”页设置公众号文章的展示区,每次只显示三篇文章,想要切换内容需要点击“换一批”。但配套功能还未齐全,比如公众号文章不能单独收藏,搜索功能搜不到公众号文章,对比「网易蜗牛读书」可以搜到书评。此外,考虑引入个性化推荐,或延续「微信」风格,比如将订阅号文章展示区与「微信」的“好看”功能打通,展示好友推荐的文章。
4)重视写作体验,强化文本编辑器的功能:不借鉴。同样还是因为业务逻辑不同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场景下,「微信读书」用户产出的内容是零散的、短篇幅的,现阶段文本编辑功能足够用了。
5)兼具读书笔记的作用:可以借鉴。目前「微信读书」的笔记形式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序展示想法和书评,表现为多个短片段的拼接。如果在笔记模块提供创作文章的功能,支持用户将零散笔记串联成文、增加读后的心得体会,最基本的作用是作为个人的总结记录,或发布到动态、展示在个人主页,甚至能主动投稿申请或被运营人员发现后展示到书籍介绍页、被更多用户看到,对于提高这类深度用户的参与感、成就感和阅读积极性来说应该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