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中国诗歌的起源,要追溯到一个很古老的时代。那时的人们迷信着苍茫天空,和一众冥冥之间的神明。卜辞,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人们为了问卜未来,趋吉避凶,就写出东西来唱给神明听,还要配上舞蹈。人们发现写出来的这种韵文唱起来很顺口,方便记忆。于是,这种押韵且层次明显的文体被人们记住。
发展到了周,文王武王讨伐商纣大捷,攻下殷,将天下治理的政通人和。人们为了歌功颂德,用这种便于记忆,传唱的形式写下了无数的诗篇。在广泛些,人们还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是其他事情。于是,汇总起来,诗经诞生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是它最大的特点。四言句有利于铺排渲染,然而这却不是它在当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当时,人们的心智还没发育成熟,没有足够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人们很缺乏安全感。这时人们就会在文艺作品中寻找缺失的安全感。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恰巧,四言句的绝对对称性、优越的平衡感以及强烈的节奏感满足了人们寻找已久的安全感。填补了原始初民的无序的,不稳定的心理。举个例子:在河之洲是诗经中的名句,它的逻辑关系是在—河之洲。然而人们再度他的时候习惯性地会把它读成在河—之洲。这正是人类这种追求平衡和谐的心理的体现。这也正是诗经四言句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在诗经时期,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以单音节词开头,再接单音节词,最后跟着双音节词;或是以单音节词开头,跟着双音节词,再跟着单音节词这两种句式最为常见。换言之,诗经的常用句式都是以单音节词开头的,不管是虚词还是实词。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中文里面的双音节词的匮乏或是人类对于双音节词的使用的蹩脚。而诗经的出现为双音节的衍生和发展提供了温暖适宜的环境。人们通过诗经意识到了双音节词背后的内涵的重要性,所以后世才开始大量使用双音节词。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当然也相当重要,统领了诗歌的发展。它们的发生也和人们的原始的思维密不可分。在当时,人们不能很好很完整的描述事物的特征,如长短,形状等性质;也不能把自己的情感从自己意识中的某个有机整体中剥离出去。于是,人们习惯与把情感作为集体表象的组成部分,将自己感知到的诸多自然界的景物化为意象,在诗歌中和自己的情感进行统一对应。这就形成了兴。人们以这种方式引出事件,特别是情绪。另外,那时候的人们的逻辑思维还不完善,对世界的认知体系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叫做因为相似所以相同。这就是标准的比附意识,比就是由此诞生。在诗歌创作中,一般以兴起头,用比铺垫复沓回环的结构,需要叙事铺陈则用赋,自然流露,不做痕迹。另外,诗经中的四言句大多不能单独成句,需要两个四言句才能构成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但只是如此还不够,四言句容量太小,所以需要多句四言句各司其职形成一组,多组统一进行回环往复,逐步增强情绪。这就是诗经结构上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