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姐干货一一中考记叙文

        众所周知,现代文阅读占语文中考阅读的一壁江。可以说,想要提高语文成绩,首先需要从阅读着手,而提高阅读成绩,则需要从现代文阅读着手。

        很多同学和爸妈们总抱怨现代文阅读容易丢分。其实,现代文阅读答题很讲究技巧和答题方法,在总结各类阅读题的考点时你会发现,这些考点也逃不出一个“圈”。现我把这个“圈”归总一下,给同学们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可以帮你在总复习时所悟,提高阅读效率。

校园一隅
整体感知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一、习惯养成

        按中考节奏,一篇现代文需要15分钟,5分钟读,10分钟做。务必要读三遍(一读整体感知,二读把握主旨,三读扣文解题)。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需要搞清楚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几个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散文单列版块),并在文中做标记。第三遍时要带着考题重点读。

二、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应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读题,眼睁大了读。)

1. 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语、语句。看课文时要注意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2. 紧扣题意,选恰当的句式、角度回答,如何问就如何答。

3. 不要一字不漏的照抄原文(除题目要求外),也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句要在原文中找,再根据这些词句重组答案。

4. 答题时要时刻与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相联系。

5 . 需要术语的要分清术语,不能混淆术语,也不能乱凑术语。

6. 答题时答题模式要灵活贯通,不能墨守成规。

7. 看分值答题。

散文分类

        现代文阅读中,散文阅读是一重点。其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散文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五类。

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    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  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  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  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②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③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⑤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记叙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包括分——总;总一一分;总——分——总式

二、递进式:逐层深入,形成递进

三、并列式:分几方面介绍,形成平列

四、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文章内容概括

一、要求: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

二、【答题格式】

事件概括:谁(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干什么(怎么样)+ 结果是什么。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叙述(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歌颂了、赞美了(批评了)……

【例】本文作者通过对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政治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记叙顺序

一、顺叙

(一)按照时间或事情的发展顺序较清楚地进行叙述。

(二)作用:使文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分明,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最后一课》《范进中举》)

二、倒叙

(一)开篇用一段文字或一句话引出回忆,即回忆——现实  ,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背影》《再塑生命的人》)

(二)作用: 能够设置悬念,使所叙述的时间显得曲折动人(一波三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插叙

(一)文中用一段话引出回忆,全文结构为现实——回忆——现实。插叙对主要人物、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结构紧凑又跌宕多姿,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二)作用(根据实际分析)

  1.内容作用

①充交代……(原因/背景/…);

②与……对比,突出……(一般是中心)内容; 

③衬托(或反衬)…… 

④使故事情节完整/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严密;                   

⑤表现/突出人物……(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富)                     

⑥表现/突出…… (插叙部分对于表现中心的作用) 

2.结构作用

作铺垫、埋伏笔、照应、呼应、引出……,使文章结构严谨。

【例】《背影》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我的叔叔于勒》中第六段补充交代了于勒以前的情况揭示于勒是我家恐怖的原因。

【答题格式】插入对……的叙述,对人物的……(背景、经历、来历、原因、关系、性格、生活状况)作交代,(填内容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为下文……的情节……(填结构作用)。

四、补叙(追叙)

(一)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做一简单的补充交代或解释。

(二)作用:补充交待了……,使行文更严密,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例《智取生辰冈》

五、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记叙的人称

一、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作用:

1.便于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2.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3.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自然,真实可信。

4.小说中还可增加情节的真实性、亲切感。

【例】《最后一课》略带无知稚气的口吻,展现了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接着写出了人民的悲痛和无声的抗议,更加真实感人。

二、第二人称

作用:对写作对象直抒胸臆,大大增强了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引起读者共鸣;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例】《我的老师》中“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三、第三人称

作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开阔自由,有利于客观叙述。

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有的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好的标题应该具体、贴切、简洁、新颖。品析标题和拟标题都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题型一】标题的含义、标题的替换、赏析标题

(1)表层含义(内容含义)(2)深层含义(主旨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

【象征义例】《走一步,再走一步》既写父亲引导我走下山崖,也比化整为零就能战胜困难,点名文章蕴含的哲理(换成“脱险”为体题就不好)

【答题格式】记叙文的标题同时包含内容含义和主旨含义两种含义。解题时,要通过标题的“内容含义”和“主旨含义”两种角度来分析。

⑴内容含义:指的是标题在文中的意思(或者说标题在文中所对应的什么内容)。

⑵主旨含义: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分析标题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多为内容含义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或双关义)。

【题型二】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线索;

(3)表明写作对象;     

(4)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5)修辞;

(6)设置悬念; 

(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分析标题的好处或作用,有四种角度(四点法):

①内容角度;②主旨角度;③线索角度;④文采角度。其中前三种是主要的点。

①内容角度:看标题能否概括或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事件)。如《散步》《社戏》《范进中举》

②主旨角度:看标题能否揭示文章主旨或突出文章中心。(如果有,在答题时通常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言之。)

③线索角度:看标题是否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如果有,在答题时,通常在末尾加上“使文章结构严谨”或“使文章上下文浑然一体”)如 《背影》

④文采角度:如果标题有某种效果,如: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用象征手法、用双关语。等等,需要答出。《白杨礼赞》

⑤交代文章的主人公(主要人物)如:《孔乙己》 《我的母亲》

答题样式: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A.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或“使文章上下文浑然一体”)《背影》

B.以“XX”为题,能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情节)。《最后一课》《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杨修之死》《香菱学诗》

C.以“XX”为题,突出了文章的人物(形象)。《孔乙己》《老王》

D.以“XX”为题,揭示文章的主题(中心、主旨)。《敬畏自然》《伟大的悲剧》《最后一课》(最后一堂法语课,暗示中心,蕴含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

E.以“XX”为题,制造悬念(或新颖独特),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变色龙》

F.以“XX”为题,用象征手法,象征了……。或用双关语既指……,又指……《走一步,再走一步》《蜡烛》


总结: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

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

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的形式作用: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文章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的材料联接成一个有机体。所以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解题思路】从以下两方面把握线索:

(1)线索的特征:贯串全文。

(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3)关注:①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短语、句子或物;③抒情性语句。

线索的具体呈现:

1.以核心人物活动为线(《我的母亲》);

2.以核心事件为线索(《散步》);

3.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我的老师》);

4.以核心事物为线(《皇帝的新装》《台阶》)

5.以人物的活动(所见所闻)为线(《故乡》)

6.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桃花源记》)。

7.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

8.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

有的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往往是叙事线索和抒情线索。如《藤野先生》明线: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答题格式】文章以……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段落分析

一、开头段作用:

(1)开篇点题;

(2)照应(标题、结尾);

(3)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4)总领全文(提挈全文);

(5)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

(6)铺垫伏笔;

(7)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8)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9)渲染气氛;

(10)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

(11)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12)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二、中间段落作用:

承接上文,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三、结尾段作用

1. 结构上——照应标题(或前文)、总结全文、前呼后应、发人深思,给人警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2.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深化中心、主旨、主题(卒章显志); 发出号召或倡议。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注:段落作用答题时不能只答概念,而是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主题回答。

叙事中的“物”

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引出……;烘托……;为……做铺垫,象征……品质。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的类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一、记叙(详见上述所有内容)

二、描写 

(一)人物描写  (《背影》《最后一课》《藤野先生》(黑瘦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白描)

1. 正面描写

(1)区分

①肖像描写——长相、服饰(身份、地位、生活状态、精神状态);

②语言描写——语调、语速、语态、语言内容;

③动作描写——传神描写出……的过程,表现……的心情           

连续性动作:传神描写出……的过程,表现……的心情,表现……的性格。

④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神情描写)

⑤细节描写。

(2)作用

A.肖像(外貌)描写的作用。

【答题公式】肖像描写 + 人物状况 + 精神品质 + 铺垫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①交代(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生活)状况,②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③为下文写……作铺垫。

B.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作用:

【答题公式】描写方法 + 描写情景 + 人物心理(精神品格) + 铺垫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表现)出人物……心情(心理、情感),表现出人物……精神品格(品质),为下文写……作铺垫。

C.细节描写

【答题公式】细节描写 + 交代内容 + 表现内容 + 铺垫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交代(体现)了××,表现出××精神(性格,品质),为下文写××作铺垫。

2. 侧面描写

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例: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答题公式】侧面描写 + 衬托对象特点(突出作者心情、态度)。

【答题格式】通过侧面描写,侧面表现(烘托,反而衬托)了写作对象……的特点(品质、精神)等,(表达了……心情)

【解题思路】

(1)联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来思考。

(2)不能局限于语句本身,上牵下连,从周围的语言环境中找答案或开篇点题,扣住题目:或巧妙过渡,承上启下;或前呼后应,铺垫照应;或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3)对语句所涉及的对象、背景和相关情形有所了解。【答题公式】手法 + 具体内容 + 情感(明手法、明内容、明情感)

【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某种句式),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情感、心理、精神、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或人物)……情感(性格特征等)

【例】“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得平的”“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 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标致”反语表达了强烈愤懑、讽刺之情。

【例2】“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用“啃”和“啧啧”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的不雅,用词准确而生动;“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络腮胡子”脸面油腻的特点。画线句子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B.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环境、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塑造了一个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

例《藤野先生》中留学生讲先生的掌故(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侧面表现他不修边幅,生活简朴)。

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

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分析

(1)什么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就是人物“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在形象通常表现为外貌、年龄、身体等;内在形象通常表现为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品质等。通常,内在形象尤其是性格是人物形象的核心。

注意:在一篇文章中人物形象有整体性。

二、人物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只要求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心理或情感;人物描写的作用还需要考虑它在文中有没有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三、人物某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线索作用;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 ;与……形成对比(对照) ;揭示主题作用关于人物的

【解题思路】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其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再次,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环境描写

一、社会环境描写

指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乙己》《最后一课》——“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对某种社会生活场景的展示;对人物活动具体环境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的描写。

二、自然环境描写

(一)内容作用:

作用:

A.交代背景(时间、地点)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B.渲染……气氛;

C.烘托……心理(人物形象、心情、感情);

D.预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E.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F.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G.突出、深化主题;

H.展示人物活动的背景或暗示社会背景。

|.照应前后文、标题;

J.衬托(正衬、反衬)主体;

K.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

【答题要点】

①交代背景    答题时,答案要具体化)                           

②渲染气氛    写清:渲染了什么气氛;分析环境描写  内容:写了……,+ 

③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交代了什么背景;表现了在文中的作用                   

④烘托人物心情    什么思想感情;等等,都要写具体。                ⑤推动情节发展                                ⑥揭示或突出文章中心     

(二)结构作用:

铺垫、埋伏笔、照应、呼应、引出…… 

例《我的叔叔于勒》: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答题公式】A +B(B可以是多选项)

【答题格式】运用环境描写,交代(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时代)背景(或渲染……的气息,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作铺垫。)


注意环境描写的几种方法:

(1)从不同的感觉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4)修辞描绘; 

(5)方位词使用;

(6)虚实结合。

(7)点面结合;

(8)对比;

(9)高低远近声色结合。

三、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湖心亭看雪》)


三、说明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突出事物特征,以起到补充交代的作用。


四、抒情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触景生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地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

【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借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理、借物喻人。

【借史】借史咏怀。

【答题公式】情感 + 感染力 + 共鸣

【答题格式】抒发人物的……情感,揭示文章……主题,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五、议论

由议论引出记叙;承上启下;统领全文;由记叙生发议论,引发读者思考)

作用: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揭示出……突出中心;点明(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什么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因为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不幸或逝去而停止流动。《《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段: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抵……

表现手法与结构手法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细读信息区间,根据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判断→结合语境或文章主题思考其作用→筛选、整合答题信息,力求简洁、准确。

一、表现手法:

(一)【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夸张讽刺】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情感。

(三)【象征】通过特定的具体事物(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或情感(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是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答题规范】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含蓄、形象地表现了…… 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如《白杨礼赞》

(四)【对比】把两种互相对立(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举出来并加以比较,构成反差,形成映衬。对比必须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形成鲜明的比较

【答题规范】通过对比(或: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表达……)。

(五)【衬托】(侧面烘托):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法。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如以动衬静、以人物衬托人物、以景物衬托人物等。在衬托手法中,可以分出主次,以次衬主。衬托分类:用性质相同的事物衬托是“正衬”,用性质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

【答题规范】衬托/反衬了……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六)【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七)【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八)【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九)【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答题规范】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突出所写的对象,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十)【以小见大】就是从平凡的细小的事件反映重大的主题,体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领悟到深刻的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好处:一是事件平凡,人物亲切,读来就好象发生在身边,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二是平凡中显伟大,细节中定成败,细微中见变化,这就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感情细腻,有血有肉,有精气神;三是小中见大,是春秋笔法的一种变化形式,以这种方式记人记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有的成为典故,有的成为成语,流传千古。

(十一)【借景(物)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十二)【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十三)【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十四)【开门见山】即开篇就直人本题。这种开头方式有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交代写作缘由,对文中所叙述的事情或论证的问题的有关背景,写作意图、原因等先作一番介绍。其二,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这种开头在记叙文、议论文中都是比较常见的。 《背影》

(十五)【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十六)另:、【虚实相生】、【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二、结构手法:

(一)【埋下伏笔】使读者读到下文内容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结构严密、紧凑。《最后一课》中出现的布告牌后“我也不停脚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了?”(暗示灾难已有很多,这是最后一课)

(二)【烘托铺垫】:使情节更具有合理性。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三)【前后照应】(照应标题、前文)。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四)【设置悬念】层层设疑,制造波澜,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表达主题。

(五)【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六)【详略得当】详写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略写补充衬托主题。详略得当,使文章重点突出,体现主题。

(七)【伏笔】与【铺垫】

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②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是“显性”的。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 

语句分析

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即字面意义)+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语境含义)。

①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如果句子是感情句、修辞句、人物形象句,还要联系感情、修辞、句子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来理解。

②对于句义比较复杂或抽象的句子,有两种常用的解题策略:从关键词入手、从句子的浅层含义入手。

【I】从关键词入手:先确定决定句子含义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再按照理解词语在含义的方法分析出关键词的含义,整合成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什么是关键词?关键词就是在句中有深刻含义的,能决定全句含义的词语。)

【Ⅱ】从浅层含义入手:先弄清句子的字面含义,再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上下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例:“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意为:漫漫人生路总有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正视困难挫折,不向命运低头,保持对美好生命坚定的信念,勇于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 

句子的理解题型中,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二、语句的特殊作用或表达效果

(一)【答题技巧】关注句子(1)重点词语;(2)修辞手法;(3)描写角度(人物、景物)(4)写作手法;(5)特殊句式 (6)从语言风格上,(亲切自然口语化、诙谐幽默讽刺意味等)(7)化用古典诗句,四字成语,引用古诗。(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8)长短句结合(或骈散结合)

(二)详解:

(1)重点词语——动词(准确传神描绘)、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慢慢的把身体移过去”“移”字表现出我的小心翼翼,又写出岩石的陡峭。“左脚去探那块岩石”“探”字写出了我的胆怯,小心,也说明我走出了第一步,点题。

(2)修辞手法

【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的判断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②比喻的作用(表达效果)例:《最后一课》“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指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指法国语言。

【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处:本体+属性),表现了(揭示)了人物(某物)的……心理(性格、心情、精神、品质等)(或……的特点)。

【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①拟人的判断:把“不是人”的事物当做人来写,也就是人格化

②拟人的作用(表达效果)例句:春天到了,柳枝在春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分析:柳枝在春风中跳舞,还原回来就是 柳枝随着春风飘动答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枝随着春风飘动的样子,体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答题格式】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赋予……以人的动作情态(此处:本体+还原后的属性)。表现了(揭示)了人物(某物)的……心理(性格、心情、精神、品质等)(或……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排比:

【排比】的判断: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排比作用: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排比的部分生动形象,比如景物描写等),表现了……,抒发了…… ,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了…… (排比的部分强调的是某种内容或感情)

【夸张】判断: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A.强调/突出……,+(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②夸张的作用答题规范               

B.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或注意。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语气强烈地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对比:  突出地写出了    ,表现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性格、精神、品质等)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突出地写出了……,表现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性格、精神、品质等)

例:《再塑生命的人》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写出了我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望。

【夸张】

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另:互文、顶针

例:通感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的“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人的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花繁盛、美丽、生机勃勃的状态

(3)描写方法(见前文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

(4)写作手法

【答题公式】手法 + 具体内容 + 情感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描写(描写内容、描写方法、描写角度)手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5)句式: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等

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一、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答题思路】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二、品味词语(词义、词性、感情色彩、修辞)

二、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词语的含义包括本义(辞典含义)和语境含义(上下文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等),

②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要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来理解。如果词语所在的句子是感情句、修辞句、人物形象句,还要联系感情、修辞、词语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来理解。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例]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是太聪明了。

三、词语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弄清词语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1)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字词。

【答题公式】原词意思 +文中意思 + 写作对象特点 + 强调突出内容

【答题格式】……词在文中是……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情感、心理、精神、性格、品质)或强调突出了……

例《刀爱》:说说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好在哪里?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答案:“虔诚”是恭敬而有诚意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梨农们砍树时的细致、用心(认真),表达了梨农们对梨树深深的爱及期望。

(2)有修辞词语的作用

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字词

【答题公式】修辞 + 修辞作用 + 具体内容 + 情感

【答题格式】××词在文中是……的意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情感、心理、精神、性格、品质)或强调突出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

情节作用与选材的详略

一、选材

记叙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选择材料的,并根据需要进行详略的安排。重点要突出,详略要得当。

常见的题型有:

1.请说说文章这样选材的作用?

2.文中的某一材料是否多余?可不可以删掉?

3.为什么那部分详写,那部分略写?

做这类题目的理论基础是:写作就是为了表现中心;在写作中,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就不多余,就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太密切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                   

①联系中心考虑,详略安排是否是突出中心的需要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②联系上下文考虑,看是否是为了避免重复其中,答题时主要考虑角度①的居多,考虑详写的部分是如何突出地表现中心的。

【答案格式】文章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注意答题时要具体结合文章的中心和典型事件来回答。

二、情节

常见的题型有:

1.某段(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段(情节)能不能删掉?3.某段(情节)的表达效果。答题时要考虑两方面的要点,即 内容和结构 。 

内容上 :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或写出了什么内容);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

(3)刻画人物性格;

(4)揭示(点明、深化)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

(5)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

(6)推动情节发展  ;

(7)衬托

结构上:

照应上文(开头)、过渡(承上启下)、总领全文(上文)

语言鉴赏角度

一、【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

二、【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见前文)。

三、【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实自然、华美绚丽等。

四、【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五、【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语言的特色和风格

一、【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二、【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

三、【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四、【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五、【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六、【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七、【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八、【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九、【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

句式鉴赏

一、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一)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二)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二、按句子长短分:

(一)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二)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386评论 6 47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93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851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953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971评论 5 36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78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12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14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744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85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79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8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05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7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24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90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