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以为他们渴望的是爱,是成功,是快乐,其实他们真正吸引的,是小时候的感觉。
如果小时候被抛弃,人们会创造被抛弃的感觉。遇到爱的人,会抗拒,拒绝,好去体会曾经的心痛的感觉,曾经的小孩又一次被体验,被看到了。
成功亦如此,倘若认定自己不值得,就不愿悦纳成功的感觉,总感觉自己差很多。快乐亦如此,痛苦的心厌恶快乐,看到有人过的好,总觉得不真实,倘快乐的是爱人或孩,还可能生出恶意。
人用内在的世界创造外在现实,比起快乐,人更想回到伤心处,忠于自己,安抚自己。
人在小时候,外界是镜子,根据镜子里的反馈塑造自己,养成自己的生存和对应模式,小孩子需要赞扬,需要肯定,需要鼓励,要从大人眼中确认自己。
长大了应该发展自我确认力,人的出生有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孩子,把自己交出去,第二次是收归自己,自我负责,自我确认,做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权威人物。
镜子不稳定,且能扭曲、随意,随着身心的发育,早一些把生命的主权回归自己,勇敢的生长,向周围吸收、学习,养育全新的自己。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重新出生,有人一生陷在原始剧本里,把持着最初的信念和模式,没有质疑、否定的勇气。
人应该自成体系,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构筑生命信念,学习、填充、清理,建设全新的自己,忠于过去,超越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