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内经》的病因病机理论,是在“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为基础,对疾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


一、病因分类

     《内经》为了说明各种复杂垢致病因素的性质有其致病特点,首先对病因进行了归类。《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气伤异类。……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这里首先把病邪分为三部之气,即风雨寒暑(气候变化因素),清湿之气(地理环境因素),喜怒不节(情志因素)风雨寒暑及清湿之气,均属外感邪气,伤人体表又有上、下部位之异;喜怒不节属情志内伤,病起于内部。

     此三部之气又可以进而划分为阴阳两类,凡外感风雨寒暑清湿之气者,病起于阳;内因喜怒不节、情志所伤者,病起于阴。这种划分法,不仅是祖国医学病因分类的起源,而且还说明,病因的性质不同,则伤人的途径、部位、气致疾病及其传变都迥然有异。

     如张景岳所说:“百病始生,无非外感内伤……喜怒不节,五志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清湿袭虚,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袭虚,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

   《素问.调经论》明确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欲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的“生于阴“、”生于阳“,原文本指阴经和阳而言,然阴主内,阳主外,生于阴,即指病生于内;生于阳,即指病生于外。正因为病因有生于内和生于外的不同,因而后世医家就把一切病症归纳为内伤病和外感病两大类


   《内经》的这种病因分类法,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千般疢(chen)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爱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三因方》又提出六淫邪气所触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这些都是导源于《内经》的病因分类的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4,839评论 0 33
  • 论人法于天地 [原文]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
    天一书社阅读 6,439评论 0 18
  • 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致于诊脉察色...
    安于世阅读 3,373评论 0 4
  • 他日夜行走 经过雪峰、火山口 见过丛林惊慌的小鹿 饮过山脚清冽的溪流 他有时候极度张皇 手脚并用 想爬过黑暗的山墙...
    聂小青阅读 295评论 0 2
  • 今天和一位朋友说,感觉自己在外面玩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有一丝忧伤、一丝焦虑,朋友说其实她已经感受到了。我想就是对自我身...
    一大力米粒阅读 2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