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
【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杨蔚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A(agree 我同意)
- 只要一个人确定了他的优越目标,他的生活方式就不会再有偏差,一切行动都将切合这一目标。个体的习惯和行为都将精确无误地指向其所宣示的目标,无可非议。
- 她觉得被父亲压制住了,只有伤害他才能从中获得优越感。
- 梦是用来愚弄和欺骗我们自己的,这一事实解释了它们很少被理解的现实。
- 儿童最初看到的他人合作便是父母的合作,如果他们本身的合作就很薄弱,自然不能指望他们能教导孩子学会合作。
- 丈夫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过于表露对妻子的爱意。的确,夫妻之情与他们对孩子的爱本就不该相提并论。这是完全不同的感情,也不会相互干扰或是削弱。但如果父母毫无顾忌的卿卿我我,又是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们开始嫉妒,想要在父母之间挑起矛盾。
-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该表现出对某个孩子的偏爱,这一点极其重要。偏爱的危害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孩子在童年时期出现的沮丧感,其根源几乎都在于感到有人比自己更受宠爱。
- 这些女孩很容易成为那些花言巧语的男人的猎物。我见过许多在家中不得赏识的女孩,开始与人发生性关系。她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长大成人。也怀抱着终于能得到欣赏,成为他人关注中心的虚荣愿望。
- 成年人回忆童年时,经常有给我诉说她们在父母的书架上发现黄色读物或者看了色情电影之后的感受。最好不要让儿童接触到这些图书和影片。如果不在性欲上给与孩子以刺激,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 最好是等到孩子对此感到好奇,并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时候,再进行性教育。
- 我们从此看多了他合作意愿的极限——失业,没收入,染上性病。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条底线,超出这个底线,就会感到无力并难以为继。
- 犯罪分子觉得自己很英勇,但我们不能认同这一观点。犯罪是胆小对英雄的拙劣模仿。他们追求的是虚构的个人优越目标,以为自己就是英雄,但这仍然是他们对生活错误的看法,是常识上的失败。
C(core 我认为这本书的核心)
- 假如一个人的优越目标里匹配了高度的社会兴趣,那么虽说任何目标都难免有错失,可这个目标的错误却也不会太大。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他们明白,家庭是大社会中的一个组成单位,在家庭之外还有许多值得信赖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 我们都想要克服困难,我们都在追求达到一个能让我们感到强壮,优越,圆满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其他人完全相同。这一倾向被指为对安全感的追求不是没有道理。还有人将它称作自我保全, 不管如何命名,我们发现这一主导性主题贯穿在每一人的生命中——从卑微到优越,从失败到胜利,从低位到高位的奋斗。它始于幼年,并将 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生活就是生存于这颗星球的地壳上,不断地努力跨越障碍,克服困难。
- 我们应该尽力让所有想要工作地人都找到工作。这也是我们的社会满足生活需求,保证绝大部分不至于失去最后的合作能力的唯一途径。
- 我们的行动必须建立在下列认识的基础上:简单地说,我们享受的现代文化的一切好处都建立在做出贡献的人的努力上。如果个体不合作,对他人不感兴趣,对集体没有贡献,他们的生命就是浪费,他们从地球上消失后不能留下丝毫印迹。只有那些有所贡献的人的作品才得以留存,他们的精神仍然活着这个世界上,并亘古不灭。如果以此作为教育儿童的基础,他们成长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的接受合作工作。面对困难时,他们不会后退,他们将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面对哪怕是最艰难的问题,并以一种共赢的方式去解决它。
- 四五岁前的努力和训练对孩子成年后的主要活动范围有着决定性影响。
- 如果家里将钱看得太重,孩子有可能会只凭收入高低来判断工作价值。这是一个错误,这样得孩子所追寻得并不是能为人来社会做贡献的兴趣。诚然,多有人都应该为自己得生活去挣钱,无视这一点得人会成为别人得负担。但如果孩子们只对挣钱感兴趣,便很容易脱离合作路线,一心只想着自己得利益。如果没有其他社会兴趣,只将“挣钱”当作唯一目标,为什么不能去抢,去坑蒙拐骗呢?就算不至于那么极端,就算拜金之下还残存有一丝社会兴趣,他们得行为对人类会不会有太多贡献。
E(emotion 触动了我人性方面的情感)
F(fact 我认为这是事实)
- 任何无法以友善方式进行的教育都是错误的教育。不幸的是,父亲常常是家庭中承担起惩罚职责的那一个人。
- 他们骄纵孩子,宠溺孩子,不给孩子一丁点儿独立的机会。这种境遇显然会限制孩子在合作上的学习和进步。
- 儿童所面临的三种主要困难处境是:第一,有生理残障的儿童;第二,被宠坏的儿童;第三,被忽视的儿童。
- 如果此后我们仍旧惩罚对待他们,只会让他们更为坚定地认为我们是敌人,只有犯罪分子才是朋友。
T(target 我寻找的目标)
- 找出孩子真正好奇的是什么,实事求是地为他们做出解答,而不要将我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强加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