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很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后来我发现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位,已经把思维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因此,无论是中年级的课还是高年级的课,都需要非常重视深度思维的培养。
什么是深度思维?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综合各方观点,所谓的深度思维就是指学生自主“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1.我喜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有言:“热爱就是成功的秘诀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吸收的知识就会越丰富,反馈到教师的部分则更加深透,对教师教学的改进亦有不可或缺的帮助。
不少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对学习视若无睹,我认为这是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对他的吸引力,是否上课对他们来说相差无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对学习的内部态度,即学习内在驱动力决定了学习质量的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是学生毫无兴趣,获取知识不积极,纵使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溢,滔滔不绝,他们的学习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
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得如何优质,表达的观点如何深刻,而是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性。只有与学生高效互动的课堂才能体现出一个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
从定义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具有深度思维的学生在知识信息加工、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等方面有着更深刻的见解,能够主动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并且把拥有的知识所拥有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情境中。
那么,教学中我们要关注那些要素,要如何操作,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度发展呢?
让学习更具有情境性
情境教育中国做得最好的是李吉林老师。情境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和实用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所创建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比如学生要学习小小说,事先得收集资料,清楚小说的特点。当他正式学习时,这些就成为了学习的情境。
为什么教学需要情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脑是不愿意思考的。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记忆,大脑的思考力就像一团很难被锻炼的肌肉,一旦被使用就会感觉到累,很想停止。因此,创造教学情境,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去思考。
用高阶问题助推思维发生
这也是当下提得非常多的话题。所谓高阶问题,就是具有高阶思维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能引领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课堂不断前行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让知识以结构的形式呈现
此外,要想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还要关注知识的结构,也就是说不能把碎片化的知识教给学生,一定要在每一次教学中,把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纳入一个系统中。破碎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
怎么让知识结构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就是教师帮助学生从所学的散碎的知识中,找到一条联系它们的线索,让它们首先成为一个整体,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建构起一个比较形象的样态,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组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