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起因:
梁冬在跟一位同事聊天的时候,发现对方虽然很优秀,但却表现得不自信。
聊天的过程中,同事说起小时候他爸妈说他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个小细节让梁冬很受触动,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内容是整理后的形式,想听原文的同学,欢迎去喜马拉雅收听《东吴同学会》。
估计每个人小时候都问过爸妈这个问题“我是从哪来的”?
答案千奇百怪:垃圾堆里捡来的,田里捡来的,你妈洗衣服时河里捞到的......
这样的答案,大人当然是以开玩笑的心态在说,毕竟随着孩子年龄长大,他们迟早会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
但是,有些人确实因为“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句话,而受到过伤害,或者说在心里留下了痛感。
当然,必须先说明的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就像同样的病毒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个人都会因为这句话而体会到痛感。
有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行化解了。
而那些因为这句话而体会到痛感的人,也不单纯是因为这样一句话,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就像一颗种子,可以长成一颗庄稼,但也需要合适的土壤、空气、水。
只是这颗种子确实是开始很重要的一个点。
那什么才是痛感?
为什么痛感会对人造成影响。
就像文中开头那位同事,外在很优秀,内在却不自信。
造成的根源是什么?
这里需要引出另一个概念:羞愧。
微博上有一篇文章流传很广,讲羞愧是如何构成能量等级最低条件的。
引用的是大卫..霍金斯的研究成果。
大卫.霍金斯分析了人类各种情感的能量等级,从最负面到最正面的。
以200分为分界线,200分是勇气,175分骄傲,150分愤怒,125分欲望,100分恐惧,75分悲伤,50分冷淡,30分内疚,20分羞愧。
原文对羞愧的翻译是:对自我的否定,意识上的自杀行为。
羞愧,不是害羞 ,而是羞惭,对自我价值产生极端的怀疑,内心对自己的鄙视到极处。
生活中,我们不免被别人鄙视,但多半不会特别沮丧,但要是自己鄙视自己,那种感觉真是刀刀见血。
像很多精神失常的人,有一部分起因,就是因为产生了无地自容和羞愧的情绪。
电影《无问东西》里,那位教师的老婆,残害章子怡扮演的女学生。
其本质也是因为不自信产生羞愧,而导致的非理性行为。
正如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讲的是,人一辈子的动力,都是在超越自卑。
其原理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种挥之不去的印记,为了掩盖或消除这种印记,而不惜一切代价。
《怪诞行为学》这本书,英文名《可以预见的非理性选择》,讲的就是我们的很多选择经常都是非理性的。
当然股市、商家也正是利用我们这些特点,设置了一个个套路,让我们一次次上钩。
非理性思维,展开了说,也就是自己没意识到的深层模式的惯性。
这种心智模式的惯性,很可能是源于内心对自己的不满,比如对自己身材、形象、出生......的不满,只是这种不满我们自己都忘记了。
我们意识中忘记了,潜意识却记得,于是这种不满感造成了我们生命的动力。
为什么潜意识会记得这种不满感呢?
这里要讲到我们早期的记忆,早期的记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
像我们熟悉的“石家庄”这个城市,最开始只是一个小村庄,里面住着些姓石的村民。
后面因为几条大铁路交汇,发展成一个大城市,但依然还是叫“石家庄”。
这就好比记忆,刚开始是一片空白,当某一个记忆有强烈标志性的时候, 就形成了一个点,紧接着这个点开始汇集,吸附大量东西。
城市、记忆都遵循万有引力的原则,越来越大。
万有引力再加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则,就形成了很多奇怪的现象。
好比很多在大城市里特别追求时尚和特别讲究强调的人,多半是从八线城市来的朋友。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容易患上所谓的大城市病,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来解释。
这种潜意识的力量,也可以说成“夙愿”。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为早年的夙愿买单,比如特别没钱时,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煎熬时,发下的狠誓:等咱有了钱,我要怎样怎样...
誓言刚开始还是有意识的,后面就慢慢转到潜意识,进而不知不觉间主导自己的行为。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为非理性欲望买单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草根,爱上了富家千金,富家千金对他也有好感,但是在选择老公的时候,选择的依然是其他的有钱人。
这个草根后来机缘巧合,很有钱,于是他就开始做一件事。
他买了一栋大别墅,然后天天在别墅里举办party,极其奢华的party,每天来来往往无数人,供其吃喝玩乐。
他举办party不是为了结交生意伙伴,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party上遇见曾经那位富家小姐,好让富家小姐产生后悔情绪,证明她当初的选择是错的。
后来自然是再次见到富家小姐了,富家小姐有没有产生后悔情绪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最终结局是为了这么一个非理性的欲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然,现实生活中,为了非理性欲望付出生命的代价的例子极少。
但类似的为了非理性欲望买单的例子却很多很多,就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各种高级昂贵的培训班。
有些父母逼着孩子去学习,不是因为孩子真正感兴趣,而是为了补偿当年自己没实现的夙愿,这种行为也叫“代偿性满足”。
夙愿,有负面的,自然也就有正面的。
上面讲的例子都是负面的,正面的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
比如,一个曾经目睹裁员惨状的员工发誓,等自己有了公司,或有了掌管裁员的权利时,一定不裁员。
这么说,是为了说明,夙愿,本身只是个中性词,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就像羞愧,也是个人意识很强的一种情结,也许在你看来比天还大的羞愧,在别人看来只是仅此而已。
就像我们在拼命爬上一个更高平台的时候,感觉可能只是不过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各种担忧,都有自己的羞愧。
可能是觉得自己“不够美、没文化、来自小地方、家庭不和、有小缺陷.....”,这些担忧造成了我们的不自信。
但是随着岁月流逝,我们可能忘记了当初是因为什么事情而不自信,只是记住了这个情绪。
我们了解历史,是为了获得解放。
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重新观察令自己长期感到羞愧的东西。
如何去超越,如何去释放,如何去解放自己,是我们今生都必须经历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