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能够书写一生,又值得一生感悟和追求—《论语》开篇之深思
《论语》开篇这样写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简单明了,然而深入分析之下,你会发现如此寥寥数语,却正好概括了孔子的一生,蕴含之道理值得我们一生感悟和追求。不愧为开篇第一句,名副其实的引领全文,镇得住场。如何理解,小编愿冒昧一试,如得您认同,不胜荣幸!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效也。是效法、模仿的意思,记得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是模仿大人说话,我们都是在模仿中长大。习,鸟数飞也。就是小鸟学飞行,模仿妈妈的样子反复练习,经过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飞起来了,真高兴啊!于是不亦说乎了!习不是复习,而是练习,是行动,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讲的你都懂,看书的时候也懂了,拿到题的时候却不会做,所以不经过行动、不经过知行合一的磨合,你就不是真的懂了,当然也不能不亦说乎了!
孔子的一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曾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我老孔只是传述前人的思想,相信古人,喜好古籍罢了。孔子这句话是有深意的,信了才会学、才会习,他一生所学的便是前人的智慧、圣人的思想、尧舜文武之王道。我们有的人虽然学了一些知识,但是总是抱着“批判”的意识去学,当然亦不会去“习”了,那还学的什么劲。
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从此无论入仕或是办学,无论是得意或是失落,他都坚持学习、笃信所学、一以贯之、从未改变。为什么求学要立志呢,那是因为志立不住,就容易动摇,就不知止,不能定,不能静,不能安,不能虑,不能有所得。孔子一生好学,他曾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邑,也必定有像我孔丘这么忠信笃实的人,只是没有我这么好学罢了。他这是感叹天资易得、好学难得。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怒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可见孔子对学习不勤奋、懈怠懒惰的学生是多么的恨铁不成钢。
孔子将所学知识不断切己体察,知行合一,这就是“习”了。他信古人、信王道,所以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又能温故而知新,不断通过温习以前知道的,经历过、学过的东西,而有新的心得,所以他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孔子的自谦之词罢了。
对待政治主张,孔子有着执着的坚持,那就是施行儒道、王道,而在当时的社会,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那就是人性。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室衰弱,诸侯并起,为了一己私欲,弑君弑父、僭越乱伦无所不用其极,又有哪个诸侯会克己复礼、处处限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孔子也只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了,鲁国守城门的人说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许正说明了孔子孜孜不倦的执着吧。
孔子一生蹉跎、颠沛流离,除了在鲁国短暂执政外,再也没能寻来机会施行自己的主张,然而学习一事却始终如一,晚年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育子弟,也许他只能在学而时习之有所收获的时候,才能不亦说乎了吧!
启发:
如果你是子女,学了孝道后你“习”了吗?是不是有时想着多陪陪父母、多和父母聊聊天、带着他们去旅游、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干干家务活,但是却一件也没干呢,是不是有时给点钱就算找到心理安慰了呢?让我们从一件小事做起吧!
如果你是父母,你是否懂得孩子的成长大多时候是在模仿你们呢?当你骂孩子不懂礼貌、老喜欢看电视、看手机时,有没有想过身体力行做表率呢?孩子是一张白纸,而拿笔的人正是父母呀!
如果你是学生,你是主动还是被动学习呢?如果是被动学习,那一定是你还没有立志,心中有所追求,才能安心学习和思考,才会动力无限,才会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心无旁骛的求知若渴,去除杂念,从立志开始吧!
如果你是员工,你是否对你的专业知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通过否定之否定,不断进行创新实践呢,如果你能做到,那一定会前途无量吧!
如果你是……….
我想,无论你是谁,只要你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不断融合贯通,并形成意识行为习惯,总有一天你会真正学到、用上、改变,一定会不亦说乎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那是人生一大乐事。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那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喜欢交友,大多弟子与他亦师亦友,倾心相交,孔子曾说心投意合的言谈,其清香有如兰草。远方的客人来了,没有地方住,孔子说:“活着就住在我家,死了也不妨殡在我家”。孔子交友广阔,周游列国时,就经常住在朋友家。他把自己最得意的四名弟子称为四类良友,说周文王有四类贤臣,避免了丧生之祸,老孔我也可以凭借四类良友,抵御外辱。孔子与朋友相交以诚信为本,对于持不同主张的人也不轻易排斥,因为他认为君子可以和而不同,即使争得面红耳赤,只要能够有所收获,那也是快乐的。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重点说一下,小编认为可以分三层,一是教育之道。孔老师学问太高了,怎么跟人家说,他都不懂。终于,他以为懂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即使这样也不生气。孔子一直遵循诲人不倦的原则,教育学生也很有一套办法,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之后还要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真正实现学而思、思而学的良性循环;二是君子之道。正所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学问德行,本是为了修身,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三是人生之叹。孔子是说他一生的学问、主张和坚守没有人真正懂得,他所向往的大同和谐的社会以及能够到达彼岸的康庄大道没有人愿意尝试,一生的学识和抱负只能藏于自身,即使这样,也不生气,大不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嘛!这样做不也是君子吗?
启发:
生在这个繁花似锦又焦躁不安的社会,你是不是经常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如果上司不了解我,我就得不到提拔;如果客户不了解我,我就很难和他达成交易;如果朋友不了解我,我就觉得朋友根本没把我放在心上;如果社会不了解我,我就不能功成名就。诸多不了解来临时,你是否会愤激在心、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却总是怀才不遇呢?
我们总是对别人不了解自己万分在意,那是因为“胜心”作怪,如果你真的孜孜不倦地提升自己,真正做出了努力和成绩,想不让人了解你都难。我们每当看到社会上有成功者露头的时候,有些人马上就要“质疑”,说那一定是走了狗屎运,殊不知人家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君子常常隐藏自己,以保证自己的名气不会超过了自己的德行。以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君子不显山不露水,当他厚积薄发的时候,往往能够征服全世界,即使身死,然浩气长存,亦可润泽后世。
让我们端正心态,重整行装,坚守信念、坚定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