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豆瓣看到这部纪录片的介绍,评分很高,顿时就有了很大的兴趣。
3000多盘录像带的记载,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福原爱。不得不佩服导演毒辣犀利的眼光,3岁多就发现了她,并决定跟拍,一拍就是24年。
记录片中记录她从3岁9个月第一次开始接触乒乓球,到5岁成为冠军,10岁成为职业选手,12岁来中国参加职业联赛以及后来的职业生涯。
这部纪录片很值得给孩子看,更值得我们家长观看,里面无不展示出福原爱妈妈对福原爱教育的用心。
今天就来写写福原爱妈妈是如何教育引导孩子的,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发掘孩子的兴趣特长,并持之以恒的督促引导
一开始,父母是想培养福原爱哥哥打球,为了经常练习,就在家里摆了一个球桌,没想到最后发现妹妹
兴趣更大。在日常的练球中,父母发现她这方面的天赋,便开始培养她,就这样开启了她的乒乓球之路。
(福原爱是从4岁便开始参加各种比赛,想想每次想给娃报班,还嫌太早,原来培养这件事真的只看天赋,不看早晚。捂脸~多少孩子的兴趣都被父母想当然的脑子给局限了。父母的眼界真正决定了孩子的世界大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可是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潜能和发现孩子的优势,并用心培养,这才是父母最应该思考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日常吃穿行这些上面。
纪录片中有很多记录福原爱妈妈陪她打球的画面,每次都是在她训练的时候,坐在她身后,在她哭泣的时候鼓励她,出错的时候不断指导,获得胜利时及时表扬并提醒她不要得意。
所有的兴趣大概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鼓励和一次次获得小小的胜利后那种自信和喜悦来不断加深的。
当孩子热情下降时,父母要学会坚持!
孩子很多的兴趣,都是刚开始的热情,每两次后就热情减退,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更多的坚持,不断鼓励,在他做的好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
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对孩子的兴趣的坚持是有莫大的关系的。很多时候,孩子大多是比较容易放弃和分心的,这时候就要靠家长的耐心来坚持督促。
了解孩子,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东西也是早就决定了的,例如性格,父母的性格和孩子的性格,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寻找,去找到那个你和孩子相处的最好的模式,而不是一味去照搬别人的育儿经验或者书本里的。
你需要考虑孩子他的个体特征,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不同的特性,所以决定了我们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而不是统一一个教育方式,不同年龄段特性不同,方法也要有所调整。
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不同的性子,这个世界不是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
这个特殊性才是我们每个家长应该正视的。
教育孩子这件事,我们可以看书请教别人,但是一定是建立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但
也要学会合理的判断和改进。
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都是一刀切,统一,没有针对性。所以家长们更是要多费心,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靠自己,不要依赖学校。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纪录片中福原爱的妈妈有专门用一个小本本来记录女儿的性格,然后再打球的时候会利用她性格上的特点来展开她的教育方法。
就像,1-2岁的时候孩子还很好管,基本不怎么头疼,只要陪着他玩就行了。
可是到3岁左右的时候,叛逆期来了,无论你说什么,他首先想到的是不,什么都要对着干。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和他硬碰硬对着来。
再到现在,我已经非常清楚他的性格,吃软不吃硬,多用感情去沟通,而不是冷冰冰的教训,多玩角色扮演,这个真的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纪录片里福原爱屡次练不好发球,一直哭的状态根本没法练球时,妈妈利用她性格好强,不服输的个性,采用激将法,反复说不练了。福原爱听说妈妈说不练了,就开始抱大腿,一边哭,一边说不要不练球。然后妈妈问她,是哭着不练球了?还是停止哭泣继续练?这时候,福原爱擦干眼泪,又开始重新投入到练球中来。这个时候,她才5岁,说再多的大道理,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其实这个状态是听不进去多少的。即使她能明白,也没有那个掌控力从那样一种情绪中很快走出来。而妈妈的这个方法只能让她放下情绪,最快的投入到状态中来。
也正是这一幕,小小的年纪,却有股不服输的精神,让导演看中了她,并开始跟拍她,一拍就是24年。
如何责罚,是一门艺术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反对责罚孩子,但是我还是觉得有时候还是需要的。真的说教不管用的时候,偶尔还是要通过责罚来教育,但只是不要带极端的情绪或者说很伤孩子的话语。
多年以后,孩子长大成人,大多不记得小时候挨过的打了,但是大人那种歇斯底里的暴躁情绪却传染给了孩子,那种伤人的话语会给孩子长大以后都带来阴影。所以教育孩子,有句话叫,和顺而坚定。情绪平和,但态度要坚定。
我常用的责罚方法,先口头教育,不管用再罚站反思,最后就是挨打,三重奏,总有一个管用。
第二个贴门罚站是目前最有用的一种,贴门罚站反思,罚站完要和我说下哪里错了,怎么改,如果再犯怎么办?上次在幼儿园,老师看他乱跑,就找他聊天,然后他看到老师找他,就知道自己犯错了,主动和老师说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下次不会再这样了,如果下次再这样,就罚一颗小星星。老师说没想到这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知道反思自己。
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是一边教育孩子,一边摸索,反复尝试,最终找到一套适合孩子的方法。不要道听途说,不要着急的生搬硬套,多反思,多总结,就能悟出最好的方法。
学会和孩子沟通,理解并引导,而不是强加观念
有场比赛,小福原爱因为不在状态总是频频输球,然后就开始哭着跑向妈妈,妈妈打开她的手掌,手掌上写着“看中时机”几个字样,妈妈反复告诉她,不要哭,要看中时机,然后把她推向球桌。赢了的时候,她忍不住向观众席的妈妈竖起一个大拇指,露出开心的表情。
纪录片里有很多妈妈和福原爱的沟通场景,每一次打完球,妈妈都会单独和她沟通,给他指出哪里进步了,哪里还能再加强。可以说,福原爱的每一步都非常离不开妈妈,而且妈妈也非常懂得抓住女儿的情绪来进行沟通。
片中也有出现另一个小男孩,他在输球后一直哭,而这个小男孩的妈妈就一直在旁边责怪,为什么不认真,为什么还一直哭。再对比福原爱的妈妈,还是能看出差别,不同的父母当然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大有差别。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别人家孩子”优秀的同时,也要多反思自己是否也成为了别人家的父母。
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让他偶尔也成为你的朋友。小时候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样到他青春期,便可以少很多管教的烦恼。沟通,是这个世界上孩子和父母最好的桥梁,有效沟通,是一切的基础。
所以,有时候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们,和他们交谈,听听他的想法。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小看他们。我经常会被孩子的言论惊到,他们口里说出的道理有时候像一位长者一样睿智无比。他们的世界简单明了反而能快速看清事物的本质,倒是大人有时候思考过多反而深陷其中看不清,大概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
学会放手
福原爱12岁的时候独身一人来中国参加职业联赛,第一次离开妈妈,去往陌生的国度,这意味着接下来很多事情都要依靠自己,每一天,每一件事,都只能靠自己,一个人搬运行李,一个人洗制服。每场比赛,回头看到的都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不像在日本每场比赛,无论输赢,回头总还有妈妈坐在身后给自己打气鼓励。这些对于12岁的孩子而言,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别说12岁,感觉自己20岁都0还是非常稚嫩的样子。
福原爱妈妈也说,虽然很舍不得她,但是她需要去学习。自己要学会放手,只有放手,她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这大概是中国的父母最难做到的,包括我。有时候不忍心让孩子做这做那,总觉得他还小,应该多点照顾。好在还有一个“狠心”的爸,每每我心软的时候,娃他爸就开始跳出来,说让他自己来。所以很快就有了第一次穿衣,第一次洗澡。现在开始尝试独立睡觉。每一次的独立,娃都能做的比我想象中更好。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可以做到的,有时候,不肯放手的是父母。
而大多数时候,这个不放手就是在限制孩子发挥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