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了解汉字的字根,进一步了解汉字,加强汉字记忆。此文为第二部分。一共是二十四章回。
十二、跟“货币”相关
贝、玉、金、朋、串
1.贝: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贝字是海贝的形象。后期金文下部两短竖加长,不再象形,篆隶楷源于此。贝是重要的财产,加声旁才构成财字。
2.玉:甲文是一根绳子串连着多块玉片的形象,金文篆隶楷省作三片玉。
3.金:金文一左边像两块铜锭,右边上为矢下为斧,会意从铜锭中冶炼而出可作矢和斧的材料,即金属。
4.朋:甲骨文就是指两串相连的“贝“,金文沿用。
5.串:串与毌(贯)(guàn)同源。甲骨文像绳或棍从物品中间的孔贯穿的形状。金文更为形象,古文明确所穿之物为贝。串是源于古文的俗体。本义是把相关的事物连贯起来成为整体。作声符兼义符构成窜字,作声符构患字。
十三、跟“狩猎工具”相关
网、毕、单、弋、己
1.网:甲文像结绳交织成的渔网形,网的本字,后加糸(mì)旁。楷书中买罗等字的罒头实际上原为网。
2.毕:上古所用长柄猎网,捕捉小鸟的工具,上加田表示田猎,反映当时的生产已不完全靠狩猎,逐步进入了田猎阶段。后假借为完毕、结束。
3.单:原是古时狩猎、作战的武器。最早是树杈(丫),后来在枝头上绑上石块或绳套,用于砸或套;后来又在分叉处绑上捕网,作战时改为盾牌。
4.弋:甲金篆近似,像一头削尖、一头有树杈的木橛形。因为在木橛上栓绳子悬挂物品,形状与栓绳的箭相似,故这种箭也称为戈。隶书将树杈分开并写作点。
5.己:缠绕的绳子,从己的字与绳子捆绑有关,如弗弟。
十四、跟“畜牧业”相关
马、牛、羊、犬、豕( shǐ)
1.马:甲文完全是马的一幅画。马耳、鬃毛、尾、长腿等特征一应俱全。此后是逐渐简化、线条化。隶书完全变形,但仍可看出演变痕迹。
2.牛:牛头象形,突出了弯角、横耳、长脸。牛构字时在左为牜,下横变为提,是左紧。在右或在下为牛,下横长,为右松或下松。羊字也相似。在下或在右为羊字,在左为羊,在上为羊。犬在左为犭,在右为犬。类似字如木、水等,都是书法左紧右松及上紧下松原则的体现。
3.羊:甲文像羊的正面头形,上为下弯的羊角(牛角为上弯)。羊是人类早期驯化的动物之一。因为生性温顺、肉味鲜美、皮可做衣保温御寒,深得人们喜爱。此外,羊跪着吃奶,古人认为是孝道。因此,羊被视为吉祥物。后加与祭祀相关的字符构成祥。
4.犬:狗的形象。
5.豕:豕字突出了猪的长嘴大肚特点。金文篆隶逐步向符号化发展。
十五、跟“农业”相关
田、来、叔、瓜、韭、不、生、齐、力、乂(yì)、辰、仓、啬、丕(pī)、才、屯、乇(tuō、zhé)、苗、生、丰
(“不、丕、才、屯、乇、苗、生、丰、齐”为演变过程的一体)
1.田:田地的形象,外框是田地的范围,中间十字是田间的阡陌小道。构字如界、畔、畦、晶、儡、畋、亩。
2.来:甲文是麦株的形象,上为穗,中为茎,左右生叶,下为根须,与禾相似。《说文》解:麦是天赐予周地的,自天而来,故借用为来去的来。金文中也有来字下面加止字表示动作来去之义。后用“来”字表示来去,下加足的反而成为麦字,专指大麦、小麦。构字莱、睐。
3.叔:甲文是带绳的箭的形状,引申为带绳的箭射中猎物后可拾回。金文像拾取豆子的形状。篆书沿用金文,因又、寸意义相同,故有两个写法。隶书相变形为两种写法,后楷书合并为-一种。菽即大豆,叔左部可理解为大豆的形象,下为根、上为芽。
4.瓜:左右像藤蔓,中间像瓜果,十分逼真。隶楷虽有变形,仍依稀可辨。构字如瓣、瓠、瓢等。
5.韭:韭菜的形象。篆书中上部与非区别很大。隶亦后楷书将其上部写作非,是类化、即同化归并的结果。
6.不:像种子生根发芽,但还未长出地面之形,上面一横不是地面之义。与才、在有相通之处。表示否定,非、否之义。也有说像花萼,像草根,有说是鸟飞上天不下来。
7.生:下边一横表示土地,上面表示刚出土的嫩芽,有几片叶子。古今字形相近。不同之处在于中间从无到有从点到横,从短横到长横。可能是为了与之字区别,表示生长。
8.齐:甲金文字形相同,像禾穗齐出的形状。有的金文齐在下部加两横,表示等齐划- -,为篆隶继承之。表示教齐、一致之义。
9.力:原始农具耒形。因耒耕属粗重劳动,需强力而引申为力量。 《说文》称力象人筋之形,即手臂的肌肉形。从历代字形看,后期金文和篆书像手臂,其余时候像来形。构字如勒、劣、肋、胁、励、荔。
10.乂:剪刀之形,表示除草工具。有的甲文下加双手,强化乂是手的劳动。有的篆书将双手改为刀,强化割杀之义,此即刈字。
11.辰:振和震的初文。甲文像贝壳做的镰刀绑在手指的形状。因为商代农民用贝壳做镰刀,在它的背部穿孔,用绳子捆在拇指上,用来收割禾穗。贝壳本是圆弧形,因甲文刻画时转折不便,成为方折。金文贝壳画圆,且加手或止表示动作。篆隶变形。构字振、震、晨、唇等。
12.仓:仓库的形象。甲金文上部像房盖,下部为仓体,中间像仓门,即户字。篆隶楷将中间的户字变形。今简化为仓。构字如沧、苍、疮、创、呛、枪、抢。
13.啬:甲文像粮食收入仓库之形。篆书上为来,指小麦,下为仓库。隶楷书变形。构字如禀、啚、鄙、墙等。
14.丕:不字下面加一点作指示符号,表示胚,古为丕字。
15.才:一枝嫩芽破土而出,才出地面,很小很脆弱,是才字的形象。
16.屯:幼苗逐渐长大,为屯字的形象。
17.乇:再生长,是乇字的形象。
18.苗:有两片叶子了,是苗字的形象。
19.生:叶子越来越多,这就是生字的形象。
20.丰:古代裂土分封诸侯,分界线上就堆上一个土堆并种上茅草,犹如后世的界石。这就是丰字的形象。
十六、跟“手工业”相关
瓦、癸(guǐ)、互、叀(zhuān)、予、录、工、斤、丁、丵(zhuó)/对、段、寿、制
1.瓦:篆书瓦字像是互相吻合而上下都有沟横的瓦形。因为瓦在用做盖房的专用材料名称前,泛指陶器。古文从瓦字如瓷、瓮、瓶、瓯、甗(yǎn)与陶器有关。
2.癸:纺锤旋转的形象。篆隶下部为矢,因矢的撇与上部的撇重复,故省略,成为天。洪字右边有写作癸的,表示水流滚滚。构字与转动有关,如葵、睽。
3.互:篆书像古代收丝或绳的器具形,为防止脱散,两横棍并不平行,而是成十字向,故收起的丝或绳成交错状。
4.叀:源于古代纺线用的纺砖。如今不单用,构字有转动之义。如惠、専、疐。専今简化为专,如转、砖。
5.予:篆书像交叉的两束丝和拙出的线头。源于纺织时将梭子来回穿送于经间,两手互相推来接去,故有给予义。
6.录:甲金文都是过滤的情景,是染丝提取色料的一道程序。上是挂在梁上的东西,下是滴下的水。隶变后楷书写作彔,今规范为录,又作为錄的简化字。作声旁构字为碌、禄、渌、氯、绿。
7.工:古今同形,像带柄的铲或工字尺。原指巫师乐师工匠等有特殊技艺的人。因技艺种类繁多,无法形象表现,乃用工具之形,引申工匠、工作、工艺。
8.斤:一种劈砍木头用的斧子,现称锛。斧子的刃与柄平行,锛的刃与柄垂直。经几次讹变失去原义。现借用为斤两的斤。构字时保留原义,如斧、断、斩与斧砍有关。
9.丁:钉的初文,甲金文像俯视所见的钉帽形状,后演变为侧视的钉字形。
10.丵/对:丵是凿子的形象,上为齿,下为柄。对字就是将凿子对准划线凿眼之处。
11.段:金文像打铁之形,厂象打铁用的砧礅,下为两点象铜锭。殳就是手持铁锤击打之形。表示锻打,后本义用锻表示,段借用为分段、切分。与叚(jiǎ )不同(借物攀援)。
12.寿:象水流动之形。放在这更是强调指铸造之时,铜锭溶化后流入范模之形。构字如寿,从甲金文到篆书,笔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恐怕是认为笔画越多代表越长寿。
13.制:用刀修剪树枝,小点象征砍下枝条。篆书省略小点,或下加衣,表示裁制衣衫。隶变直、方。今规范为制,本指修剪枝条,泛指裁衣、裁制、制作、制造。
十七、跟“占卜、祭祀”相关
卜、兆、示、帝、且、鬼、亚、宁
1.卜:火烧龟甲兽骨占卜时上面的裂纹,像一长一短之形。构字如占、贞、外。
2.兆:古文是占卜时烧灼龟甲出现的裂纹。篆书整齐化或另外卜兆之义。本指卜兆,泛指征兆、预兆。
3.示:古人祭祀的祭台形象。
4.帝:甲文像结扎柴草一束的形状,中间小两头大(像篝火晚会堆的柴火),燃烧以祭祀天神。金文在上加一横代天,祭祀沟通天地。篆书沿袭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作废。
5.且:商周时且、祖通用。甲文是墓碑或牌位的形象。有学者认为从土形转化而来,由崇拜自然神进而崇敬祖先。
6.鬼:人戴面具的形象。甲文上为面具,下为人形。金文中有的加示字旁,表示祭祀的对象。后来加厶字,表示私,不敢公开见人、鬼鬼祟祟。面具之形后来演变为由、甲、田、卑上等形,构字戴、異、鬼、卑、畏等字。
7.亚:先王墓室四墓道形象,祖先死后仍生活的亚世界。一说为原始社会图腾时代一种十字形的环石俯视图,竖立在部落里表示各自的生产方式与特点,亚字象征东南西北,十字形的横直线条,给人平衡稳定之感。
8.宁:甲金篆书祖先中宁字形墓道象形,仅次于亚规格,部族墓制。也解为贮的本字,隶变后分别写做宁与贮。今宁做了寧的简化字,作偏旁时简化为贮。参见贮。
十八、跟“乐器”相关
今、南、庚、更、壳、业、声、乐、琴、龠(yuè)、于、壴(zhù)、和
1.今:甲金篆隶变化不大,都是口向下,中间有钮和舌的铃铛形状。用铃响表示现在、此时此刻。
2.南:古代南方的一种打击乐器,故称南。甲金篆形似,上为吊挂乐器的绳索,下边是乐器,陶制筒形。隶书上部变成十字,失去原形。还有人解读为中为巿,即草木繁茂的样子,表示南方草木生长好。作声旁如楠、喃。
3.庚:字形中的田是鼓身,中间一竖是可用手拿的手柄。两边的短竖像细绳,上面则是鼓上的饰物。这是一种手摇转动发声的乐器。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拨浪鼓。唐像一个供奉在神坛上的鼓。康是摇动时发出的声音,如鼓与彭。作声旁时构赓(gēng)字。
4.更:在甲骨文中是上今下攴,是形声兼会义字。更表示时间就是今音,打今,半夜三今(现在普通话读jīn,是变化)。作程度副词表示更加时读“gèng”,表示更换、更替时读庚一声。
5.壳:悬挂着的青铜钟,用以敲打的部分,即外壳。
6.业:《说文》解为大版,也就是古代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类似我们今天的三角形支架、挂钩等物,形如锯齿,用来悬挂编钟、鼓磐等乐器。后引申书籍的夹板,再引申学习内容及职业等。金文上边的短竖形如锯齿,下边是有纹饰的架子形状。
7.声:甲文左上的为乐器磐,右为手执棒槌敲磐状,中为代表耳朵及声音的形状。本义指敲磐乐发出的声音。
8.乐:此有两解。一说乐与药同源。下为木,上面为结的果子,可作药用。吃了药病好了自然快乐。为了区别两字,药上面加了草字头。另一说则指乐器。两边是两束丝形,表示弦,下边为木表示木质弦乐。后面上边中间加一白字,表示用指甲弹拨琴弦。
9.琴:甲文像手执琴跋子等物弹奏的一种弦乐器。金文则是左右有五弦的琴架,下为声符金。篆下是变形的琴架,上面是搁置琴弦的琴码。另有琵琶等。
10.龠:龠为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金文上为倒过来的口字形,表示往下吹。此乐器为竹管编扎而成,上端有吹口,后发展为排箫。篆增加了吹口与竹管。
11.于:表示发吁声时鼓起之肚,省后表示吁出的长气。
12.壴:鼓的形象。今只作偏旁。构字如尌、喜、彭等。
13.和:表示吹奏用“排笛”,发出谐调共振的乐音,即和谐。
十九、跟“文化”相关
爻(yáo)、乙、丙、卯、一、六、七、八、九、十、廿(niàn)、卅(sà)、百、千、万、聿(yù)、册
1.爻:古今字形相近。为重叠相交之形,因重复而表示仿效,也是构成易卦的长短横画,故有表示知识文化之义。教学均有此字符。
2.乙:绳索,构字如乱、轧、札、穵等。另外忆、亿等字,则是以乙代替意,是简化字。
3.丙:钻木取火用的木片,故与火有关,丙丁遭大旱。或说是石上有洞的形状,用以安装手柄,是柄字的原字。
4.卯:两物衔接时孔、洞的形象,中间插入铆钉,使联结更紧密。
5.一:一是原始记数符号和算筹(用竹木做的小棍),字形都是一横画。一字叠加可组成二、三、四(篆书改为四)等字。大写壹是壶的变体(参见饮食章壶字)。
6.六:六原为草庐的形象,后借用为数字。草庐的庐则是另造的形声字。
7.七:七原表示切,借用为数字七,加刀表示切割。
8.八:一刀两断,左右分开。切为动作,分为结果。切原为七,分原为八。故八的大写捌就有用手别开之义。
9.九:九是手臂扭曲的形象。
10.十:一是一根算筹横放,十是一根算筹竖放。后在竖上加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横,从短到长的演变。与壬生中横一样。
11.廿:廿为二十,是两根算筹竖放。演变中将下部连在一起,并演变出上部的横。
12.卅:卅为三十,构字与廿相同。
13.百:百是一白合文。在古文字中还有二白、三白合文。
14.千:侧面站立的人,腿上加一指示符号。有人会意为人腿上毫毛多,多达上千。
15.万:繁体万字是一种可怕的蝎子类的节肢动物,后曾写做虿(chài)。甲骨文强调了它身上的斑纹、钳肢、毒钩等特征。这种虫繁殖力惊人,转眼间便会发展到万子千孙。先民以此动物作为数字万。金文在尾部加手,后演变为小篆萬字,金文也有简化字万。
16.聿:笔的初文。甲金都像以手执笔写字状。因为毛笔大多以竹子做笔杆,故加竹头为笔。
17.册:纸张未产生前,古人写字主要是用竹木简牍,再串编成册。甲文册字正是一绳串联的根根简牍。隶楷也有此痕迹。又因栅栏的制作与编简册相同,故册也是栅的初文。
二十、跟“政治”相关
囗(guó)/国、邑、王、皇、辛、幸、丸(执)、亢、央、冘(沈)、方
1.囗(国):囗表示国家的边界、领土范围。甲文国、或是同一字,像以武器“戈”守卫封地“囗”的形状。金文或加“一”表示地,或在口旁加指事线,表示城围。篆隶楷同形。外围表示疆域,中间戈表示武器,一口表示人口。表明国要有人口,要有疆界,还要有武器保卫。
2.邑:邑上部为口,表示城,下为人。会意城邑。构字时隶楷变形为右阝,表义与国名、城市、区域或地名有关。
3.王:王甲文是一把象征奴隶主无上权力的大斧形状。谁拥有这杀戮兵器就可称王称霸。文字演变过程中线条化。
4.皇:皇金文上边是皇冠形(也是日光四射形状,皇冠造型即喻示太阳),下边是表示王权的斧钺形。篆书将上边的皇冠误作为自。另加火表示光芒,成煌字。隶书源于金文,上简省为白字(白也可表示日光),更近本义。
5.辛:甲文为一种上大下小,用于刺字等的刑刀形象,后又作十天干之一。本义在辟、宰等字中可见。
6.幸:甲文是古代一种刑具的形状,相当于现在的铐,将被拘人的两腕夹在中间,两端用绳扎紧。金文篆隶稍有变形。因为被铐是不幸的事,所以有警示作用。幸还有一个来源,即大羊组合,作单字即此义。
7.丸(执):丸是人双手被铐住的形象。执与报、挚同源。甲文是一个屈膝在地、手被刑具(幸)铐上的人形。金文篆隶人与幸分离,但人的双手加了指示符,表示手部被铐住,同事表示用手拿刑具,有了握、持、拿之义。
8.亢:亢甲金文是人两腿之间戴桎之形,脚上有桎,两腿只能挺直行走,挺直则高,故引申为高。篆书变形,《说文》解读为大字省略,象人颈脉。解其义为颈项,又指咽喉。应是颃字之义。
9.央:工左右旋转90度,表示古代给人戴枷或锁颈的一种刑具。人颈戴枷有央、方、冘三字。央是殃的本字。字形一直变化不大,像一人(大)颈上有刑具,故用来指中央之义,另加一个歹(表示死亡或残骨)表示残害之义。
10.冘(沈):冘现在只作偏旁。构字如沈,与沉同源。古代祭祀水神,将牛羊甚至是人沉入水中当祭品。金文被沉物象带枷的人形,即冘字。篆书确定为从水冘声的形声字。隶书变形成今文。沈字在隶变后也写作沉,在沉没、沉重一义上与沈相同,后逐渐分离。
11.方:《说文》即解为并船也篆书像人行走甩动双臂的形象。奔走两字上部与方相同。隶书将甩动的双臂变成一横。
——摘录自《读字》:谢飞东、聂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