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傅佩荣教授著的《国学的天空》,看的有点慢,也有点累,但受到很多的启发,值得一看再看。如第二章立志行仁篇中讲到1.“一个人是否做到主动行仁,关系到他的生命是不是属于自己”,“2.每个人在生活中,只要跟别人来往,一定有很多机会是可以行仁,但是部分东被动变主动,成为自己愿意做的好事,才具有道德价值”“3.一个人要行仁,须从自己开始,而不能从别人开始。别人不能帮你行仁或强迫你行仁。如果是别人叫我做的,那我只是别的意志工具而已。”“4.走上人生的正路,人格的尊严和价值会不断地展现出来,人的生命也具有了自我完善的可能。”
看到这些,触动很大,就想到了我家的大宝,做什么事情,都是我们催促着在完成,“焕,快,可以起床了”“焕,再过十分钟做作业哦,再过几分钟睡觉哦,今天吃饭只能吃十五分钟,快上课了,时间来不及了等等等等”,似乎什么都是我跟他爸在安排,在帮着掌握,做作业,玩游戏,吃饭。。。。。。感觉他就像是傅教授所说的意志工具,受父母操控,稍有抗拒或拖延还会对他大吼大叫,真是一对失败的父母,应该反省反省再反省,很多东西需要改变。要化被动为主动,由他自己去完成自己去体悟,做为父母,只做好自己,就像前几天看的一句话“对自己有要求,对孩子没期待,尊重孩子的节奏,让其顺其自然的进步,用积极的态度滋养孩子的内在感觉”。做到不吼不叫,无为,观察,激励、跟随,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他。
让他所自己心灵的主人,就像阅读,练琴一样。阅读是因为从小培养阅读习惯,所以不需要像别的孩子那样提醒或者关注,一有时间就会坐下来看书,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练琴也一样,虽然请了陪练老师,但自己很愿意去练愿意学,别人说你的坐着一起去听,我说不了,让他顺其自然吧,如果没有老师陪练就让他自己摸摸琴键也可以的,半年钢琴学下来从来没有抗拒过,也从没为练琴这件事发生过矛盾,特别是暑假,每周两节课,每天得去练琴,但还是乐此不彼,昨天跟他说今天琴行有考级,没琴房练我们不去了,他说:“要去的娄”,一天都是课,心里还想着去完成,这可能就是在自我完善的过程吧。是不是说明了,一切还是来的及的。如果我们家长少管一点,少催一点,做到无为,就像学钢琴一样,家长不陪上课,就算陪着练也只是静静的听他谈,不管对与错,不去争辩,让他自己完成,自己去享受这个过程,以后做作业也要这样,不催促,让其自己主动的完成。
尽量改变自己,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