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传统美食多一分感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一美国美食评论家为了得出上海最美味小笼包排名,把52家店7.2公斤的小笼包拆解称重并运用公式计算分数。在我看来,这样做测出的数据固然精准,但缺少了一种中国传统美食的感性。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美食界经久不衰的致胜法宝。正因如此,想要美食大卖,就必须博得民心。而中国许多风靡全国、名声响亮的“经典”地方美食也以被大众喜爱稳居地方民众心中的美食榜首。从广州的早茶点心到湖南的炸臭豆腐,从四川的麻辣火锅到上海的灌汤小笼包,无一不是当地的“招牌菜”。中国传统美食的特性便是极富有情感与地域性。同样的,小笼包以其独特的制作与美味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友人。但如果非要给小笼包加上排名的束缚,套上所谓的标准。严谨的公式与感性的口味,只注重前者,未免过于僵硬了。

  中国传统美食的标准,从来都是在“质”不在“量”。食材的选择,作料的配合,调料的研制无一不是衡量一道美食是否为精品的准则。而许多美食之所以能够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其原因除了是名声响外,还有许许多多独家研发与创新的制作工序,这些,又怎能仅靠几道简单的公式计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靠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也是缺乏现实思考与人文感性的。当一个美食评论只注重数据计算,而缺乏实践品尝与群众调查,只会机械化地研究表层,而不深挖内涵就轻易地给出结论,这是不成功的、不正确的评论,至少对于中国传统美食是失败的。

  美食带来的感性,在中国人心里是最普遍存在的。而这次引发热议的“美式小笼包测评”的事件或许也与中国的传统背景与思维方式有关。西方人民或许更注重科学数据分析,追求科学与精准。而中国人则更致力于情感与精神方面的追求。正如中国的泼墨山水画与西方的油画一样,不仅是“神”与“形”的区别,中西两方的文化与思维差异更是这场测评的最根本矛盾点所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中国,诸如粽子、月饼、汤圆等传统美食的代表,已不再是一道道简单的公式就可以给出的温度与情怀。因此,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一份子,小笼包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所以,如果要为中国的传统美食排名,少一分机械与理论,多一点温度与感性,或许才更能被国人所认可与接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01 同学小A说他们班班长要转校了。 本身就不认识他们班长,再加上转校也挺正常的事,就没理他。 小A看我兴趣不高,...
    栗之杂货店阅读 499评论 0 2
  • 我只是一个业余的,爱好拍照片的青年人。 我不太懂摄影,也不会摄影。但,讲真,对摄影的欣赏确是真切的。 都说,摄影是...
    我叫栀阅读 398评论 2 3
  • 一方罗锦,横竖千万丝。 一倾浊酒,淡咏纳兰词。 一抹月晕,荧荧枯井。 一袭白衫,愿与形影。 若君浦外长亭, 打头风...
    莱伊阅读 330评论 2 1
  • 今天是宝贝入园第六天。回来的时候嗓子又嘶哑了一些。我见到他的时候,正坐在班级门口的小凳子上,等着奶奶给穿鞋,眼里闪...
    linn1007阅读 22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