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四则: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直译:
曾子说:“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庄子心得:
我时常认为,《论语》最出彩最精髓的地方不在于具体每句内容,告知我们什么道理,而在于阅读后含义模糊。因为每个人对《论语》都解读不同,甚至有巨大差异,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历朝历代大儒们针对《论语》展开过激烈争辩,大家互相不同意对方观点,于是分门别派。远的不说,近代以来,那些书架上能一眼看见关于论语解读的有几十个版本,如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包括火极一时的《于丹论语心得》……
为何不同的读者读完《论语》有不同的心得呢?
两个方面:
其一,源于《论语》相传久远,几千年的智慧流传下来,每字每句,所表达的含义,所注解的,都不尽相同,甚至语法表达都会有不同的出入。于是,不同字句不同理解,最后的含义能相同吗?
其二,源于《论语》的结构,《论语》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每句话来概括来说明,尽管有分类,分为二十篇章,但很难以准确的含义去划分,甚至根据学生讲述分为一篇。针对一句话的论述,实在难以判断,孔老夫子,包括他的弟子们,所谈论的所争辩的究竟是何种环境。不同的语境,说出的同一句话,理解起来必然迥异。
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作为曾子的经典名言,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所推崇。那单就这句话,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吾日三省吾身”这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如果是第一种解读,那后面所谈的和前面其实没有真正的逻辑关系,因为每天都反省多次,不一定反省办事、交朋友、传授知识,若有逻辑关系那说明这三件事必须一定多次反省。
而对于第二中解释,逻辑很清晰,我每天反省下面三件事,第一第二第三,其他究竟有没有反省不得而知。
与“三省吾身“相比,”传不习乎“也同样有不同解读:
其一,对老师传授于我的学业是否温习巩固和推敲了?
其二,自己所传授给别人的知识技能等,是否都经过认真思索、研究和实践过了?
其三,有人认为此处“传”字当有两种读音,蕴含两层含义,一种是读传(zhuàn),强调的是注释经典之“传”以及加强对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一种是读(chuán),强调的是将经典及其传(zhuàn,名词,指传记等)传(chuán,动词)承下去.
一句话,前半句两种解读,后半句,三种解读,如果按照数学逻辑进行排列组合,那解读就有六种意思。
曾子同学,两千多年前的你,为何不说清楚呢?
或许说了,那就没有意思了。
相信每个人针对自身经历、自身学习,一定会得到最佳的答案。
这就是《论语》好玩之处。好玩不在于道理深刻,而是阅读后的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