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性格相似的人容易吸引,还是性格互补的人更容易坠入爱河”

这是最近在《亲密关系》中看到的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遇见性格相似的人会让我们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很难不被一个事事懂自己的人吸引,很难不对一个事事支持自己的人动心,问过身边的很多人,大部分都倾向于找一个与自己相似的恋人,有人觉得这样合得来也玩得来,也有人觉得和自己一样个性的人不会太差。

在这样的相处里,没有“我和Ta”,只有“我们”,但也正因为相似,两个的生活如同一个人的生活,长期下去更容易失去新鲜感,而新鲜感的缺少也正是很多情侣选择分开的原因之一。

又或者你不怕失去新鲜感,就喜欢懂你的,可如果以后这个人逐渐变了呢,被誉为2021年日本十佳影片之一的《花束般的恋爱》中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

男女主可以说是性转版的自己,有着相似的看书偏好,一模一样的两双鞋、两张过期的门票,都不明白为什么剪刀石头布中,为什么布可以赢剪刀,如此契合的他们自然而然地被对方吸引,经过三次约会后确定了关系,每天一起做彼此都喜欢的事情,讨论彼此都喜欢的话题,在观众看来,怎么会有这么相似的两个人,就好像在照镜子一样,在大家以为两人会一直美好下去,可结局确实是Be,两人分手了。

相同的过期门票


男女主在刚相遇时表现出极度的同频,尽管女主不喜欢天然气,男主不喜欢木乃伊,但跟其他所有契合的点相比,这似乎不足挂齿,只是当他们脱离了学生时代,脱离了父母的庇护,需要自己独立更生时,两人在选择人生道路出现了矛盾,女主想要保持现状,像以前那样快乐的生活,而男主则想要承担父母所说的“责任”,这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漫画,一个是理想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当剥开流于表面的兴趣爱好,发现背后最根本的人生观其实并不那么合拍。两人在之后的日子里沟通越来越少,误解越来越多,最终选择分手,几年后各自有了新的伴侣,相遇时发现彼此还是有着很多相同点,但都默契的不再相认,只在各自转身时,对彼此的背影招手告别。

除去新鲜感,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惊喜感,找一个与自己互补的人,可以听不同的观点,看不同的风景,做不同的事,再者,世无完人,找一个与自己互补的人,可以弥补自己的缺点,这也是身边其余少数人选择与自己互补的恋人的原因。像影帝梁朝伟与刘嘉玲就是典型的互补型伴侣,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但他们的感情却几十年如一日。

只是互补的人很难第一眼喜欢上,因为一开始找不到共同的话题,这就考验彼此的耐心,愿不愿意倾听,愿不愿意沟通,愿不愿意包容,能否挖掘到对方不一样的闪光点等等。

也常常听到一句话,相似的人适合谈恋爱,互补的人适合结婚,为什么能把恋爱与结婚割裂开呢,谈恋爱时喜欢相似的人,而结婚时就能接受互补的人呢?

或者是谈恋爱和结婚的心境不同了,像《花束般恋爱》中的男女主一样,热恋过后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无法一直无忧无虑的按自己的想法过完自己的人生,谈恋爱的年纪也是踏入社会的年纪,在享受美好爱情的同时也得面对柴米油盐,而绝大多数人都得为此身不由己,这就难免做出改变,这样看来,相似的两个人无论是一个人变了还是两个人都变了,都很难不背离当初喜欢彼此的初心。

而结婚时又会稍成熟些,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或许是经过年少时那段刻骨铭心却又无疾而终的恋爱,已不在执着于过去追求的心动,更多的是想要踏实,想要陪伴,想要一个稳定的家庭,想要下班后的有一抹灯火为己而亮,这时有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显然不那么重要了,互补的伴侣可以做到自己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情,这样两人的结合也可以更好的经营家庭,当然这并不表示放弃爱情,只是相较于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更适合当下的心境。

其实无论是性格相似还是性格互补,都无法明确地肯定哪一种一定能走到最后,爱情是发展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使人保持心动的苯乙胺和多巴胺逐渐减少,若还想一起走下去,最重要的是沟通与包容,不仅是恋爱阶段,婚姻阶段也同样适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