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文章解读:《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文章简介:
文章指出,大学改革终究到底是课程的改革,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单声道”式教学为主,考核手段也仍然是采取是以考试形式为主,文章通过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理念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对比,对我国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并针对问题探讨改革路径,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混合式学习;对策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改到深处仍是课程改革,改革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改学生是改不了的,每一届学生都有自己那个时代的特征,而这个特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的,但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熟悉学生学情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是可以做到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主要包括传统的线下课堂和新兴的线上课堂。文章主要剖析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中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文章结构:
一、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课堂教育改革的认识问题
(二)对学生中心教育理念的认识问题
(三)“单向灌输”式教育习惯
(四)考核评价方式问题
二、基于教育理论的再思考
(一)关于学习主动性
(二)关于学习体验性
(三)关于“少教多学”教育理念
(四)关于混合式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改革之推进策略
(一)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核心,深化对教育基本规律的再认识
(二)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性为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三)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四)以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为抓手,保障教学软硬件条件
文章开头指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学生层面—“抬头率低”、“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睡觉”;教师层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知识更新慢,导致课堂无法成为“知识的殿堂”,不能吸引学生。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师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于“教”,忽视了学生的“学”,缺乏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和实践的动力。下面对存在的问题一一分析:
一是对大学课堂教育改革的认识问题。目前高校教师多数是非师范院校出身,只在入职之前进行了简短的培训,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停留于表面,在利用教育学远离对教学进行改革方面还不够深入。甚至有教师靠着一本教案和一个PPT讲课数年不变,抱着已有的授课经验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远远被时代抛在脑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应不断学习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提升课堂教学改革质量。
二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认识问题。其认为高校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效果不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把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上面,教师只顾自己讲课,缺乏对学习者心智、学习需求和知识获取过程的研究分析,即缺乏对学生学情的考察,没能将学生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位置,最终导致教与学分离,教师讲得累,学生还不学。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把调动学习者主动性、服务学生学习、以学生为本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首要考虑因素。其认为只有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学得好,才是一门好课,是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方面,我国做的还不够。
三是“单向灌输”式教育习惯。我国高校的主要教学还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声道”教学模式。整堂课教师讲课时间越长,学生问题问的越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情况出现的越多。整堂课以教师的讲为主,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主人翁”意识淡泊,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深刻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是教师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不住、吊不起学生的“学习胃”,整堂课缺乏教学生命力。
四是考核评价方式问题。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仍然是以考试为主,教师陷入“教”是为了考试,学生陷入“学”也是为了考试的怪圈而不自知。我们的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获得学习知识。但目前的形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思辨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部分是基于教育理论的再思考,细节不详述,只讲印象较深的部分。一是学习金字塔理论(关于其具体参见论文)。当前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本质上都是对学习金字塔的有效探索和实践。
塔尖的“听讲”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最差,学习内容将在两星期后只剩下5%。位于底端的小组探究式的团队学习方式,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主动学习方式,学会后马上应用、教别人的学习方式,其两周后吸收消化的学习内容远高于最上端的听讲和阅读。二是关于体验式学习,并未以学生或者教师为中心,其强调的是二者共同参与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协调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其认为体验式学习理论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和拓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习得并非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包括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必要的学习媒介(比如教材、网课、资料等)和他人的帮助下,学习者自身对已有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方法得到。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和编码新获得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已有知识。所以,这种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违背了教育学基本原理、违背知识获取的原理,应摒弃这种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方式,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知识有效的内化于心,提升课堂效益。三是关于“少教多学”,是200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出的。“少教多学”的理念内涵是:教师教的少一些,以便学生能学得多一些。该理念并不是说教师减少投入,相反教师要做的更加投入才能教的好,对教师的要求较之前更高。其强调的是教学重点的转移,由教师转向学生。“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体现的是深度学习原则,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面对未来挑战能力的培养。
第三部分是措施建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内在动力是关键,此后教师只需要把握好过程把控、引导和评估学习效果,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缩小学习者个体干扰和偏移,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意味着学习者的所有主动学习行为都是对的或者是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加强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估和监督。例如,小组讨论时,讨论主题需把握好,避免跑题或偏题。对于小组中有成员偷懒、搭便车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纠正。
但是关于翻转课堂,不能不顾实际的进行“翻转”,否则便成了“放鸭子”。翻转课堂需要的硬件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配备有先进技术和功能性学习空间的智慧型教室,桌椅设置可以自由灵活组装,配备有电子屏幕以及无线通信设备,以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学习所需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