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凭借着古今文化的融合,在朋友圈上掀起了诗词文化的热潮。许多网友纷纷转发这一火爆的节目,选手们的精彩表现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可是,随着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落幕,这一炙手可热的话题在短短几天后竟一落千丈,甚至连冠军陈更在各大网站热搜榜都杳无音讯。
“中国诗词大会”,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为普通百姓提供诗词交流和感悟的平台,融合诗词竞赛与鉴赏,方式别出心裁。但诗词大会带给观众的情绪影响,只停留在“某某选手这么厉害,记性这么好……”
不得不说,“中国诗词大会”在阶段性提升诗词热度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方式的实用性、对推广普及诗词文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商榷。
也许学习诗词文化的人,最重要的是探寻学习诗词文化的有效方法。
诗词大会上专家们的点评字字珠玑、针针见血,但学习贵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许观看“诗词大会”可以培养对诗词的兴趣,但仅根据收看大量的诗词大会所学的知识,也只是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中的凤毛菱角,并不是“悟诗”、“学诗”的长远之策。真正的学诗,离不开书的沉淀,离不开“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持之以恒。
诗词大会的难度并非高不可攀,节目中大部分的诗词均出自中小学教材,且其考核形式单一,正如网友所评论的“用如此浅层的知识来决定一个人的专业素养,是否显得过于武断?”况且,背诗几乎占据了节目选手比赛的大部分内容,而“悟诗”的环节则由专家“蜻蜓点水”般的掠过。虽然,专家们的观点为观众们带来了精神层面的提升,但节目未免过于尊重专家的一家之言。而诗的意境应该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相比之下,我更觉得应该由不同选手带来的不同的感悟和观点,虽然他们的观点可能相比起“阳春白雪”,显得像是“下里巴人”。但是,不同选手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经历过程中对诗的理解和感悟,更贴切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而这对诗词的普及、使观众对诗词的理解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诗词大会的本质是一个宣传和教育并存的节目,它的成功离不开紧张的竞争,更离不开国粹“诗词”的支撑。也许“诗词”充实了“竞争”,“竞争”润色了“诗词”,令这档节目鹤立鸡群。但作为一名理性的观众,我们不必将“诗词大会”的作用过于夸大,从而养成了“头重脚轻”的学诗方式。
由此可见,“诗词大会”能提高观众对诗的关注度,但真正的诗词学习,还需要广泛的涉猎、入木三分的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