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北宋和辽国开启了百年和平的篇章。这一年,宋真宗在检查贡品的时候,发现了一件瓷器,爱不释手。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直接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了这件瓷器的产地。景德镇从此走进了中国历史重要的一幕。当时景德镇的瓷器还不是市场的宠儿。宋代的五大名窑——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在皇帝的推波助澜下盛产奢侈品。
2017年,汝窑的意见天青笔洗拍出了2.5亿人民币。一方面是它传世很少,非常珍贵;另一方面是汝窑的颜色太美、太特别。你一定听过周杰伦《青花瓷》里唱的“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传说宋徽宗想要在瓷器上烧出“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他不惜血本,在汝瓷表面的釉里添加了玛瑙,才有了汝瓷独特的天青色。玛瑙里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是瓷器表面釉的主要成分。由于当时的人还提炼不出二氧化硅,从实验到生产,需要大量的天然玛瑙。因此不考虑历史价值,仅考虑成本和公益,汝瓷就注定便宜不了。
让宋真宗眼前一亮的就是影青瓷。粗略一看,就是一块连纯白都算不上的青白瓷,他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就叫影青。在宋代,瓷器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就是南方流行青瓷,北方流行白瓷。而景德镇这个又青又白的影青瓷,就是南北方瓷器审美和技术交融之后的产物。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有玉的质感。
影青瓷虽好,但没有什么技术门槛,容易仿制。景德镇要想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要进行技术升级。只有保持技术领先,才能形成壁垒、占据市场。而这次升级却缘于意外,而升级的结果就是元青花。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伦敦拍出2.3亿,刷新了当时的中国陶瓷拍卖纪录。目前元青花现存的也不到100件,非常珍贵。
从技术角度来讲,青花瓷诞生需要三个条件:白瓷、透明釉和青花颜料。青花颜料来自波斯,非常不易。制瓷的瓷土才是真正的难点。宋代百年来繁荣的制瓷业,让全中国都用上了瓷器。但是制瓷所需要的原料也跟着消失殆尽。寻找替代品是他们的当务之急。景德镇找到了高岭土,瓷这种材料因此完成了革命性的变化,景德镇也因此拥有了技术和资源的双重壁垒。这就是后来景德镇瓷器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
和一般的瓷土相比,高岭土的性能更好,更耐高温,可塑性也更强。但是它并不能直接替代瓷石,而是要把高岭土和瓷石混合起来使用。高岭土是骨、瓷石是肉,配比合适,就能生产出质地坚硬、颜色更白的硬质瓷。
很多人认为青花瓷胜出是因为风格或者成本,其实这都是误解。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因为技术牛,别人根本学不走。瓷器的配方产生了,就对烧造的温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产生了高温烧造的技术。窑温达到1300摄氏度,这在古代是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烧造温度提高了,原有的颜料等其他材料,也得跟着升级。总之,一件青花瓷的烧造,实际上是对制瓷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比宋代更高的技术要求。
制瓷这套工艺,需要各个环节配合得当。在没有精准计量工具的当时,是非常困难的。就像做饭,即便是严格按照菜谱,两个人做出来的也有各自的味道。这一次技术升级,青花瓷的技术并没有像影青那样遍地开花。景德镇掌握了垄断优势,开始了他的辉煌时代。这就是技术壁垒带来的优势。
想要垄断市场,想要获得优势资源,就一定要有独特性。有独特的能力,独特的价值。这种能力有技术壁垒,他人轻易学不会。像芯片设计和生产制造,全世界能够生产光刻机ASML,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如果沿着目前的技术路线走,后来者很难突破技术壁垒。另外就是要有独特价值,别人能看到但是无法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