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八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解析:
子夏问道:“‘微笑起来的样子很迷人,黑白分明的双眼,转动的时候很传神,为其本来的样子更添了几分迷人的光彩。’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好底子,然后再在上面绘彩。”
子夏问:“这么说“礼”也是因为真诚才显得更有意义?”孔子说:“商,你是能启发我的人,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这一章,乍看上去很美,可是理解起来却颇费了些周折。
本来看到的原文解释是这样的: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看了我整理的注释,再看看上面的这段注释,不知你是否发现了有何不同。我托大一点的认为自己的注释更加符合逻辑。
至于为何,我且细细分析。
很多人在解析这一段的时候,都会把“素”解释为洁白的意思,再加上后面的“绘事后素”,很自然的就讲“素”解释成了洁白的画布。但是我在反复阅读之后,还是觉得生硬,再加上对《诗经》中原文的理解,更加的觉得不符合逻辑。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写春秋时代卫庄公夫人庄姜从齐国嫁到卫国时的盛况。其中用七句诗集中描述庄姜美丽的容貌。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七句解释出来就是: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
细。微笑起来的样子很迷人,黑白分明的双眼,转动的时候很传神。
前面的五句描写的是庄姜样貌的特点,后面两句则是对她美貌更进一步赞叹和升华。作者用这样的一段话将一位绝色美人生动的描绘出来,尤其是后面两句,更是一种灵动的表现,显得更加的生动形象,让人看了无限遐想。
试想一下,你面前有一位长得非常漂亮的女子,正含情脉脉的对着你笑,是不是会让你觉得非常的惬意呢?而她美丽脸庞上的笑意盈盈是不是也会让你觉得特别得有亲和力,特别的迷人呢?
不用说绝色美女了,就算是一个普通人,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时都是会让人忍不住多看她两眼对吗?
所以毫无疑问的是,这句话与前面的话形成的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本来就很美,笑起来更美了。
因此在我看来,“素以为绚兮”,“素”:其本来的样子,“以为”:因此,“绚”:绚染,也就是受到影响。结合前面话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本来的样子就很美,因为她笑起来了,就变得更迷人了。
我们以前学英语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千万不能死搬教条的全部直译,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关联联想出来才会显得更加的生动。所以这一段的解析,我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思路,我也自认这样解释出来会更加的合理。同时也才能与后面的句子关联上。
“礼后乎?”很多人都将这句解析为:“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任何一个朝代,礼法制度不管君王是否仁德都是存在的,礼仪也不管人们是否仁善也都是存在的。
如此说“礼”并不能牵强的说成,必须要有仁德才会有。
那我们到底要如何来理解呢?
八佾篇的第四章中写到: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句话表示出来的意思就是:“礼”做为一种仪式感的形式,目的达到了就好了,不需要太奢华。而如果做为一种感情的表现,表面上的做作,比不上真诚的情感流露。
假如今天你要送一份礼物给某人,如果你是真心的想要给对方一个惊喜,送一份他很喜欢的礼物,让他开心,又不能让他提前知道,你会怎么做呢?
首先,你是不是会提前开始留意对方有什么喜好或最近有什么需求,其次会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和对事物品质的要求,并小心的侧面求证之后,再根据对方的喜好去找到符合他标准而且品质最好的东西送给他呢?
但是,如果你只是应付式的送一份礼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到什么随便抓一个,反正只是一个意思而已。
相信,任何一个人在收到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时,都能够从中感受到送礼人的那份真诚,而这份礼物也正因为对方的真诚而倍显珍贵。而那份应付的礼物,则送的人随意,对收的人同样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这里的真诚就好比美人的绝色容颜,而礼物就是那锦上添花的笑容,“礼”是真诚的升华表现。因为有了真实的情感做铺垫,表现出来的“礼”才是一种升华。
变相的说来就是,“礼”的初衷非常重要,不管是“礼节”还是“礼物”,代表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还是表面的虚情假意,所呈现出来的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意义也就完全不同。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很多人,不断的用这句话去推崇孔子,似乎也有点太可笑。
子夏能从绝色美人的笑容中看到真诚对于“礼”的意义,不能不说是非常的具有智慧,他的想象力也可见一斑,或许这是孔子当时也没有想到的,所以,孔子不得不惊呼一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这句话想表达的,或许只是因为看到了子夏如此的聪慧,自己如果能多与他讨论诗经,说不定能够在思想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得到更多的不一样的见解。当然,孔子的确也是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这种思想的人,他才会如此的欢喜。
“之乎者也”其实不需要读得那么教条,《论语》也不是赞美孔夫子一个人的诗篇,豁达一点的看问题,有些文字理解起来或许不会那么的生硬。
今天收获了一个心得,读古文也是带着点翻译思维,要有点想象力。
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