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广东人的我,每当在外地听到粤语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情感过于丰盈的关系,往往热泪盈眶。
对粤语歌有着复杂的情感,如今,它既熟悉又陌生。
那时,谁都有一首“饮歌”。
80、90年代出生的我们深受香港文化的影响,小的时候爱看TVB,“至叻小人类”带我们发现新世界,课间跟女生们七嘴八舌地聊着喜欢的港星,放学早早赶回家就为了看准点的粤语版日漫。
也就是那个时候的我们,就算不像现在有智能手机或是iPod随时随地与音乐为伴,但还是会偷偷攒着零花钱去相熟的专卖翻版货的地摊买卡带。
那个时代的粤语歌,说的最多就是校园、友情和朦胧的爱情。
歌词表达的内容让我们感同身受。那时,谁都有一首饮歌(粤语“拿手的歌”之意),时常挂在嘴边,跟着哼唱着,仿佛自己也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那时校园主题的粤语歌,更像轻声细语地记录校园的那些片段,更有画面感:
一天一天的我在期待放学,一转眼却要告别校园。
——《告别校园时》
考试罚抄尝试过,但谁会记得怎去唱校歌。
——《我们的纪念册》
那个时候的香港已经洋气地有自己的女团、男团了,而我们也会和闺蜜拿其中一两首合唱歌来约定一辈子的誓言:
原来朋友仔感情再天真,亦是我永远也会爱惜的人。
——《朋友仔》
友共情不变,那种真找不到缺点。
——《友共情》
容祖儿、Twins、杨千嬅、薛凯琪、cookies她们用甜甜蜜蜜地腔调跟你在诉说小情小爱的情愫和美好。
每个小女生心里对爱情懵懂好奇,各自怀揣一段想象中很玛丽苏的桥段:
祈祷今夜天空星星不熄灭,在心里约定陪你到永远
——《星光游乐园》
提及他,连喉咙亦会沙。
——《女校男生》
沿途与他车厢中私奔般恋爱,再挤迫都不放开。
——《少女的祈祷》
无可替代的腔调让人动情。
喜欢粤语歌,因为它更接近我们日常的表达。这是广东人喜欢听粤语歌其中之一的理由。
以前的粤语歌,主要是香港流行音乐,发音更有韵味。
粤语歌从粤剧发展而来,粤剧的演唱需要字正腔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粤语歌刚刚起步的时候自然保留了一些粤剧的习惯。
比如罗文唱粤剧出身,唱流行歌的前期唱得非常字正腔圆,到后来有意弱化了咬字,可和其他歌手相比还是字正腔圆的,尾音部分有明显的颤音。随着粤语歌的发展,填词从粤语口语逐渐转变为书面语,咬字也在逐渐弱化,形成今天大家熟悉的粤语歌。
那时长辈喜欢听林子祥和许冠杰,他们的粤语歌充满力量,不仅在歌词上,更在唱法上。铿锵有力,平铺直叙,直白地告诉你他们悟出的人生哲理。
你一听,总觉得有味道。歌词反应时下民生,不像现在的某些歌词过于空洞,它总有个主旨不是谈情不是说爱,冷不丁就会给你撒满火热的鸡汤。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浪子心声》
是一种不同于国语歌的存在。
北方的朋友说她很喜欢听粤语歌,其实她并不懂词中涵义,但就是喜欢。她觉得粤语歌往往唱起来有点像讲粤语,讲粤语有点像唱歌。粤语听起来就像在听故事一样。
普通话并没有这么多种音高,填词也没有很多限制,唱跟说可以完全不同。粤语歌词的创作过程与国语歌词的创作过程决定了前者可能会因曲调的束缚而不通顺,后者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也决定了国语歌词里意象的选取比较保守,而粤语歌词的意象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粤语的入音也给歌曲的演唱增加了色彩,合理地在旋律中安放入音加强了节奏的鲜明度。
北方友人对粤语歌各抒己见:
喜欢的女生说粤语歌听起来就像在讲故事。
@吴昊
个人感觉粤语具有很浓的小市民气息,没有太多繁琐的修饰,很实在。
@魏春生
光听着旋律好听感情饱满,就被感动了。
@书山学海一蠹鱼
现在更多的是,回忆。
不知从几何时,少了听粤语歌,喜欢的粤语唱作人也少了。
陈奕迅一直抢占着粤语歌坛领军人物的名号,但其余的实力唱作人越来越少,或是越来越不被熟知。外面的声音太大,大到很少人细细寻找有灵魂有诉说的粤语歌,抓耳的力量稍弱就马上淹没在浩瀚汹涌的乐潮里。你会更多地搜索吴亦凡、鹿晗、TFboys的新歌,而忽略粤语新生代陈伯宇、Robynn&Kendy、许廷铿、林奕匡等等的创作。
也是,几年下来的香港叱咤乐坛获奖的人反反复复多是那些,今年是容祖儿第13次夺得“最优秀流行女歌手” 这个奖项,而“最优秀流行歌手大奖”自2004年设立,至今13年,男歌手方面,除了首届由李克勤夺得之外,其后连续12年都是陈奕迅囊中物。
都说粤语歌坛在走下坡路,没有更多新的声音让你记住。你也这么认为吗。
偶尔,我会带上耳机,听起昔日饮歌,觉得好像还是那些更懂我。
▼
粤语歌对于许多人来讲,真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它代表了回忆中抹不去的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