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刚刚脱下学士服,拍完毕业照,在身边同学们纷纷晒出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还有这样一批人,重新回到了考研的战场上。
说到考研二战,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有话可说。一边崩溃,一边自愈,是他们的常态。
23岁,失学待业,
二战考研,谁给了你勇气?
一
去年大学毕业的木木一直记得最终下定决心二战那天的情景。
那时她刚刚经历了考研失败、前男友劈腿、公务员考试和事业编考试失败的多重打击。
木木之前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容易和悲伤和解的人,但这次,她无法安慰自己。坐在回家的大巴车上,她哭了。
「我总是随心所欲,没心没肺还自信过头,做什么都不认真,果然生活对我下手了,这几巴掌打得我措手不及。」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二战。
相比下决心时的“悲壮”,她二战考研的过程倒显得很是轻快。
「我慢慢觉得悲壮的自我感动毫无必要,效率才是王道。永远不要把二战和学习当成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才是二战成功的基石。相信功不唐捐,总会有好结果的。」
就像《绿皮书》里说的那样,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
流水的大猪蹄子,铁打的闺蜜。「二战的那一年,已经读研的好姐们儿一直陪着我,对我实施养成计划,是我坚强内心外最温暖的外援。」
二
17年经历考研失败的文睿同样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时光”。2017年7月,文睿刚刚大学毕业,找了份工作,在省内一所高校附近租了房子,开始了二战旅程。
一开始,她最深的感受是「孤独」。「我以前特别害怕孤独,不喜欢一个人吃饭。但那时,真的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独自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陌生的屋子,整天只有卖早餐的阿姨能和我讲句话。」
二战很磨人,文睿胖了,胖了十斤,长了很多白头发。
但最终,她收到了等了两年的录取通知书。
在人群中坚持你的信仰
是一件很难的事
与远离本科学校,在外租房二战的同学相比,选择回到母校重新开始的人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本科就读于中部一所211大学的李祥卿对此深有感受。
错过校招,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有了方向,而他则回到了母校。「考研自习室里坐满了学弟学妹,每一声学长好像都在提醒我是一个被留下的失败者。」
这样的情绪终止于一次谈话。
考研党打招呼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你专业书背了几遍了?英语作文背了多少篇?或是,1000题你要做几遍?
每每比较进度都让祥卿感到恐慌,乱了阵脚。
「赛跑时总看其他赛道的对手,怎么跑得快?」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就像在岸边钓鱼,总是紧盯着别人的鱼竿,容易分散自身的注意力,最终导致自己错失时机,放掉手里的大鱼。
在考研过程中,专注力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自此他放下了心里的犹豫和软弱,复习方面有了节奏和方向,不安情绪也逐渐消散。
用了两年的时间,从211到985,祥卿觉得值得。
「相比这一纸通知书,我觉得一路走来的经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坚韧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当我年迈时,我希望可以讲给我的孩子听,鼓励他们追寻梦想。」
三
失败一两次又何妨,
杀不死我的,都让我更坚强。
在周围同学都在名校读研,在朋友在职场努力打拼的时候,静下心来用一年时间读书学习确实需要付出很大勇气。
陈昕的二战并不是一个「努力了就成功然后走向光明」的故事。
很多人说考研就是0和1,要么录取,要么什么都没有。但在0的背后,也有很多待挖掘的宝藏。
第一年考研结束后,陈昕浑浑噩噩地过了半个月,去看了心理医生,她的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为什么我觉得我已经那么努力了,但是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得到?」她无法理解。
第二年,重振旗鼓的她仍坚持自己的选择——人大新传,但结果并无变化。
和之前不同的是,她的心态有了很大转变。
看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
最后
我们不需要纠结考研二战会失去什么,只要想想,如果不尝试第二次,未来的某一天,
会不会带着些许遗憾问自己:当年要是再坚持一次,结果会不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