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作为人格理论中的精神动力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结构观或人格的层次模型。在后期,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这里指人格)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组成,即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组成。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即不允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他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从事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无意识的特点有:一、无矛盾性;二、无时间性;三、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四、现实性;五、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潜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他更激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毕竟无意识的东西是我们不能觉知和意识到的,那我们怎么知道它的存在?又怎么说明它不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呢?为此,弗洛伊德提出六个理由来说明无意识的真实性:

第一,人在催眠状态下,往往能回想起早已遗忘的儿童期经验。

第二,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

第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如失言笔误,遗忘与丢失等。从表面上看是偶然的,没有任何有意识的动机。但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所谓的偶然失误绝非偶然,它暴露了一个人无意的真实欲望和动机。

第四,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说明在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未知的领域,即无意识领域。

第五,精神分析发现,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

第六,依据无意识假设而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技术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性,间接说明无意识的真实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