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社交:如何让优秀的人靠近你》读书笔记


第一章  谈话前的准备

设定一个每天与陌生人互动10秒钟的小目标。这将让你为开展日常谈话做好热身,养成对他人感兴趣的习惯,并增强你的社交自信。 当你养成了与他人进行短暂互动的习惯,你就会开始真正地把他们作为一个生动的人看待——他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的工具人。你会变得更外向,为谈话随时做好准备,而这并不是因为别人希望你这样做,而是因为交流最终会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

生理上的热身

如果想要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不管是体育比赛还是学术竞赛,我们总要进行一些热身活动。你需要让你的身体和意识达到你想要的表现,这一点可以说是常识。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如果你能更好地使用你的嗓子,让它保持在一个好的状态,那么你立刻就会变得魅力四射。

为了提高你的谈话技巧,你只需要做一件我们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大声朗读。

本章主要知识点

高质量的谈话开始于真正的谈话之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很多事情你可以事先进行准备,从而让自己变得迷人又机智。

你可以事先进行心理和生理上的热身,为交流做好准备。从心理上讲,就是要进入社交的状态,并且要习惯主动与人互动。这可以通过“10秒钟的关系”法来实现,这种极短时间的谈话训练能让你迅速进入状态。从生理上讲,在谈话前你应该通过大声朗读来热身,记住要夸大情绪的表达和变化。大声读三遍,留意感情投入程度的不同,然后你立马就能看到自己表现出来的不同。

另一种进行谈话前准备的方法是梳理好你自身的情况和生活,而这可以通过一份谈话简历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回顾你的过去,找出是什么让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并确保这些都在你的嘴边,方便你的运用。

备用故事也有同样的用途。如果你能想出一个由简单的四部分所组成的备用故事(承上启下,故事本身,你的看法,询问他人),你就能从容地进入谈话,并且相信自己能处理任何尴尬的冷场或话题的改变。

第二章  设定谈话基调

小孩子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这就是他们所设定的基调。这也是你可以做出的选择。

他们说话时完全不会进行“过滤”,也不懂什么是不合时宜。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想法脱口而出。朋友之间也是这么说话的。

花一点时间,试着打开你的记忆库,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如何进行谈话的。你没有过滤机制,你会表露情绪,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同时,“随心所欲”并不会给你造成麻烦。

本章主要知识点

是什么决定了你和某个人投不投缘呢?这不是一种巧合;相反,你可以通过设定出友好、开放的基调来掌握大局。大多数人对待他人就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因此也不会成为朋友。

第一种设定基调的方法是要像朋友一样说话:从话题、语调甚至个人隐私等方面切入。只要你不是太过无礼,人们就会顺着你设定的基调继续说下去。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他人表现出毫无保留的情感,而不要拘束你自己,竖起一堵看不见的墙,硬生生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设定正确基调的另一点是要找到相似之处,并进行重点关注。当人们发现了相似之处时,他们会立刻敞开心扉,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好像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你可以通过制造或挖掘相似之处来达到这一目的。

最后,你可以通过让别人开口来设定基调,即使他们难以接近,或是似乎有意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你可以通过询问一些特定的,一些他们无法拒绝去评论、解释或者辩护的问题,引导他们开口,而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需要他们自己作答。

第三章    如何征服听众

生活就是一系列的故事

本章主要知识点

征服听众通常指的是讲故事的时候能让他们像孩子一样,津津有味地听讲。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方式可以制造出这种感觉。讲故事是个很广的话题,但往往被过分地复杂化了。

  把讲故事变成日常行为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把你的生活想象成一系列的故事。回答问题时不要只给出一两个字的答案,要养成一种习惯,把你的答案用一个言之有物的故事来表达。它能产生出更多的参与感,让你展现你的个性,并让对话更为顺畅。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在谈话前就准备好这些。

1:1:1法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把讲故事进行简化。如果把一个两句话的故事变成10句话,它也不一定能产生更强的作用。因此,1:1:1法关注的是故事讲完后的讨论和反应。一个故事里可以只有:①一个情节;②一种将被唤起的情绪;③一句话的总结。

讲故事很重要,但引发别人讲故事是不是也很重要呢?你可以认真组织一下提问的语言,请别人讲个故事,而不是只给个答案。这种简单的方式能让谈话的所有参与者感觉更轻松、更愉快。

故事也可以为圈内玩笑打下基础。说到圈内玩笑,它是指由同一个人多次提起,并能唤起积极情绪的“典故”。因此,你只需要在谈话中提及之前说过的一个故事,然后,它就很可能一直会成为“还记得咱们说过……”这样的保留话题。

第四章    如何散发魅力

一个人只要对别人感兴趣,他/她在两个月内能交到的朋友,就能比一个要别人对他感兴趣的人,花两年时间交到的朋友还要多。

——戴尔·卡耐基

化敌为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化敌为友的第一步是要去发现,在你的生活中,谁是敌,谁是友。

如果有人让你列两张清单,一张列出你所有的朋友,另一张列出你所有的敌人,理论上说,这个任务很简单。但是你知道,在你的生活中,这两类人之间真正的区别是什么吗?除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你和你的朋友之间互相喜欢,你和你的敌人之间互相厌恶,还有其他的区别吗?

你社交时的互动交流可以分成两方面:信息和情感。“信息”方面由批判家解决,而“情感”方面则由拥护者处理。

批判可以是建设性的、积极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恶意的,但你的朋友只会给你积极的那种。积极的批判家有三种主要的品质:他们关心你,胜任朋友的职责,也会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他们真诚地关心你过得好不好,对你十分了解,因而有能力给你提出准确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换句话说,他们在处理你和你们之间友谊的问题上是成熟睿智的。

另一方面,拥护者是你永远忠诚、乐观的支持者。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散播正能量,并给你们的友谊注入积极的情绪。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一直支持着你。不过,你的拥护者并不一定会成为你的建设性批判者。你生活中的一些拥护者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你这个人,甚至还会盲目地支持你的错误决定。这就是为什么对友谊来说,只有一味的拥护是不够的。你真正的朋友既会是你的拥护者,也会是你的建设性批评者,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阻止你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本章主要知识点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真的很想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时候,用来建立融洽关系的一般性的谈话策略是行不通的。怎么做才能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呢?

很显然,吸引别人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尽早并且经常地赞美他们。但是,一些特定的赞美才能真正打动对方。你应该试着赞美人们有意选择的,以及反映他们思考过程的事物。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他们的肯定,是只去赞美他们“眼睛长得好看”远远达不到的效果。

魅力攻势非常强大,因为它能让别人改变对你的看法。将敌人转变为朋友的过程包括:改变你自己的看法,唤起社交证明,以及创造或找到一个共同的敌人。

一直以来,我们的认知都是不应该打断别人。通常情况下,我们确实不应该这么做,但你完全可以为表示赞同而去打断别人,并强调出你们情绪上的共鸣。

第五章  得体地离场

本章主要知识点

总的来看,这也许不是谈话中最重要的技能,但为你身心健康着想的话,这就是最重要的技能。我们怎样才能以得体的方式逃离人群呢?

道别和离开的方式有很多种。它们是两个概念:离开一场活动或者派对并不一定等同于离开一场互动。说到离开一场活动或者派对,“爱尔兰式道别”法尤为有效,因为它实际上对每个相关的人都表达了善意。如果不这么做,你也可以私下跟主人说明,高调离场,或者干脆提前向主人说明你要提前退场,这样你就不会因为中途离开而感到内疚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定的方法可以让你得体地从谈话中脱身:打电话、去洗手间、介绍第三方,以及利用他人作为“人质”。这些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使得这些举动在社交场合都拥有高接受度而且相当机智:找到借口,制造紧急情况,请求许可,提到未来。

第六章    化解各种尴尬场合

我可以肯定地说:之所以会出现尴尬时刻,是因为那一刻大家都不知道要做什么。在一场对话或交流中,通常会有一方主持大局,或者至少有一个人人可以遵循的社交脚本。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以及该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

本章主要知识点

尴尬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然而它们依旧令人尴尬,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妥善应对它们。那么,你是如何处理尴尬的呢?第一步,要通过掌控局面和设定基调,来消除造成尴尬的含混局面。

提前制定一些解决方案的蓝本,可以帮你应对经常遇到的尴尬场景。第一种是忘记了别人的名字,这时候,应该让他们在你没有直接询问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名字。你可以把他们介绍给别的人,询问他们的联系方式,让他们拼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者坦白自己忘了,但这不是针对他个人的。

接受别人的赞美也是一件让人不知所措的事情,解决这个尴尬场面,你只要把注意力从你身上移走,称赞别人的这个赞美即可。这么做,你就可以把一个单方面的肯定变成两个人的共赢局面。

打破与陌生人之间的沉默从来都不是一件让人舒服的事,那是因为它让人觉得冒犯和粗鲁。如果你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跟别人说话,那么你就能很容易地插上话,打破冷场。例如,你可以询问一条信息或者一个意见。你还可以评论你们的某个共同点,或是评论周围的某个事物。

最后,处理好说话时被别人打断的情况,能让自己保持理智,因为被打断十分令人抓狂。你可以先发制人,让别人知道你不想被打断。你可以不断地强调它,把它当成一个晴雨表,看看谁会尊重你的个人空间。如果你是那个打断别人说话的人,那就要养成一种习惯,把话题拉回到别人正在说的事情上来。

第七章  说话时的坏习惯

有时候,对方会故意让尴尬的沉默蔓延,从而避免进一步的交流。他们并不一定想要你来打破沉默。 对于他们所陈述的话题,尤其是关于未来计划的部分,如果对方突然表达得非常笼统,那这就是一个信号,表示他们不想继续说下去了,想换个议题。举例来说,“今天接下来你准备做什么呢?”或者“周末你有什么计划吗?”这样的问题通常就是发出了暗示,表明他们不想再继续说了。

本章主要知识点

也许你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人,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说话习惯是否令人讨厌或是反感。但是,有时候多一些温和,少一些冒犯,结果可能会更好。

第一种令人厌烦的习惯就是,你眼中非黑即白,喜欢评判他人,还想要控制他人的想法。这么做的话,人们会开始避开你。

令人讨厌的第二种习惯是,当别人只是想让你倾听他们的想法时,你主动给他们提供一些“不请自来”的想法和建议。在回答之前,先弄清人们想从你这里得到什么,否则的话,人们也会开始逃开你。

第三种令人讨厌的习惯是,总是第一个笑出声,而不去观察一下别人的反应,让他人来决定是不是好笑。这样做通常是源于不安全感,想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第九章    合理应对冲突

每一段关系中都可能有争吵。让两个有着不同背景、需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的人生活在一起,你们就有了发生冲突的“食材”。但这些“食材”并不一定只能做成一道充满失望、痛苦和悔恨的“冷盘”。你可以学着将冲突转化为成长的潜力,将破坏性的争执转变为富有成效的对话。

要建设性地处理冲突,埃里克·雷文斯科拉夫特(Eric Ravenscraft)建议,你首先必须认识到,每个冲突都由两方面的问题组成:情境和情绪。

那么,如何与你的伴侣进行一场合作性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对话,并让他/她感到你真的在倾听他/她呢?心理学家兼人际关系专家香农·柯拉柯夫斯基博士(Dr. Shannon Kolakowski)建议采用以下三步走的方式:询问、确认,然后协力。

第一步,询问。这一步是询问你的伴侣,你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他/她的观点。

第二步,确认。一旦了解清楚了你的伴侣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就要确认他/她对这个问题的感受。

第三步,协力。这一步能真正让你和伴侣从各自讨论想法和感受,转变成决心解决冲突、改善关系的合作伙伴关系。协力能消除“我们相互对峙”的立场,而用“我们与问题相互对峙”这样的角度取而代之。这就建立了一种团队心态,提醒你们彼此并不是敌人,眼前的问题才是敌人。在这个步骤中,你可以说:“我和你想要的东西是一样的——都想让我们的感情好好继续,更好地理解彼此。我们可以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这件事。”这么做,就能把你们的关系提升到最重要的位置,提醒你们凡事以此为重,而不应该只看到愤怒、傲慢和自私。如果你对愤怒、傲慢、自私听之任之,每次争执时这些无关的东西都会来混淆视听。

切勿人身攻击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你能多么有效地处理与某个人之间的冲突,就影响着你们的关系能持续多久,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巧妙而高效的冲突解决方案并不是本书的主题,但是有一个黄金法则你必须遵守:切勿人身攻击(ad hominem)。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