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时代:最不易被淘汰的职业》。文中表示,国务院特别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已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社会也将迎来全面的变化,人工智能将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那么,在可预见的不远的将来,我们几乎可以确定,将有大量的人类工作岗位可能会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于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到底哪些岗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又有哪些工作是智能机器人做不了的呢?
剑桥大学的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英国权威传媒机构BBC基于这些数据对未来职业可能遭遇智能机器人的“被淘汰率”进行了筛选,而总结出如下结论。
如果我们的工作性质有以下特征,那么被机器人淘汰的概率就会很小。
社交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即,情商相关的能力;
真情实感,比如同情心、慈善心,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帮助等;
需要用到创新、创意、审美艺术等人类独特能力的工作。
尽管未必绝对,但具备更高的情商力和创造性的人,在未来面临的职业挑战则会相对较小。其实,即便是在还未被人工智能覆盖的现在,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也是非常宝贵的特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让我们对人才评价的天平更靠近“创造性”和“人性化”,而渐渐远离“标准化”和“统一化”。那么,这种趋势在养育孩子方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认为,尊重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优势,是让孩子在未来更具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有的孩子发育快,有些发育慢;有些孩子很早就能开口说话,有些语言能力发育就偏晚;有些很早就会走路,有些则晚些才开始。有些孩子对视觉型的物体感兴趣,有些则爱好听觉型的事物……这些都是我们孩子的天性或天赋。当我们发现,自己孩子的某些方面与其他的孩子不同,或者是比其他孩子发展得缓慢,我们是否能够静下心来,看看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有没有发展得更快的特质呢?或者我们等等孩子,也许我们的宝宝正在为上演“后来者居上”的戏码做准备,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发展得缓慢也有缓慢的优势。
我们需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便是孩子在起初的发育阶段,有些部分进展得缓慢些,但只要后天我们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优势特质,大脑的神经网络都是可以修复、完善,甚至是再造的。不久前,我就了解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出生时,由于脐带绕颈而导致短暂窒息,在医院的抢救过程中,下过五次病危通知书。最后经过分离强求,虽然孩子性命得保,但却被确诊为脑瘫。故事中的妈妈是名教师,她坚持给孩子治疗,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读书,教他阅读,后来,这个曾被确诊为脑瘫的孩子,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成为了一名专门处理跨国贸易交易中的法律相关工作的高级人才。
这是个真实的事情。这样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大脑的巨大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建议各位爸爸妈妈,不必过于焦虑孩子哪些方面不行,哪些方面落后。相较之下,我们本身是否具备孩子是“天生之才”的信心,并将养育重点放在发掘孩子的优势上,才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去发现及激发孩子的优势能力呢?针对0-3岁的孩子,通常我们可以从语言能力、注意力,想象力,以及运动能力等几个维度去观察孩子的表现。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过程,语言和思维在相互影响下共同发展。宝宝语言发展过程的特点是:先接受,后表达。也就是说,宝宝在能够说一个词之前,已经听过无数遍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语言环境对宝宝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经常和宝宝聊天,和他说话,那么宝宝则会接收到更多的语言刺激,进而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符合它接受能力的表达方式。起初,我们可以多用“叠词”及“儿语”;说话的语速要减慢,不要使用过长、结构复杂的句子。而随着宝宝语言能力的增强,它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子,此时我们可以对宝宝说出的词语或简单的句子进行重复,重复它说出的话,这是对宝宝主动表达的一种鼓励。由于鼓励激发了宝宝表达的愿望,它们也就更愿意说话。再下一步,这种重复宝宝词句的方式需要转变为,帮助宝宝去扩充它表达的词语及句子,促进宝宝更完整、丰富地表达。比如,当它指着一辆汽车说,“妈妈,车。”这时,妈妈就可以帮助孩子表达,说:“哦,宝宝想要坐车去玩,是吗?”凭借妈妈对宝宝的了解,以这样扩展句子的形式与宝宝交流,既是示范,也是帮助它们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能够了解和体会孩子的意图,并借由语言帮助孩子表达出来,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多观察、了解孩子。如果这个过程很顺利,那孩子的情绪也可以得到平稳发展。如果妈妈总是猜不出孩子想要什么,也未能引导孩子通过语言表达自我,而孩子自己又不具备表达的能力,那么他可能就会倾向于用负面情绪来表达了。所以有时,我们会说,愤怒是孩子对外部世界未能准确回应的抗议。当一个孩子经常用负面情绪,比如生气、哭闹来表达自我时,那么他可能也是真的无计可施了吧。
另外,儿歌,故事书,这些也都是促进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的较好的素材,我们可以积极地利用起来,多给孩子讲故事,和他一起唱儿歌。此外,不要随意打断、讥笑和指责孩子讲得好不好,不要去批判他的错误,这会让他更羞于开口。我们知道,有些人外语学得不好,就是因为不敢开口,因为一开口就担心被别人挑剔自己的各种不完美,所以坚持不说。而那些不在意外界眼光和评价的人,早就在中式发音和语法中突飞猛进了。如果宝宝的发音不正确,我们不用刻意地去纠正。孩子如果念得不对,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式示范一遍,而尽量不要说他是错的。我记得我小时候,就会把“沙发”念成“发沙”,我妈就一遍一遍纠正我,是“沙发”不是“发沙”,可是我就是听不出来“沙发”和“发沙”到底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我念的就是“沙发”。最后,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把“沙发”念对的,但我知道一定不是因为我妈妈的纠正。
接着,我们说说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对儿童来说,运动是十分重要的,在儿童阶段,运动是孩子与外部环境建立关系而达到目标的唯一途径。
运动不仅能让孩子的身体获得发展,也会对其心理发育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先通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随后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再发出指令,命令肌肉系统完成各种任务。一开始,婴儿并不能协调地控制肌肉,它们无法控制每一个手指,只能做“抓”的动作,却抓不住具体的东西;它们的手和眼睛并不协调,不同同步,这些是因为,婴儿大脑的协调控制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而这些功能的发育正是在动作中完成的。
动作与大脑是相互配合着,共同发展的。在相互配合中,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越来越随意,而动作在大脑的支配下也越来越灵活,可控。而只有动作是可控的,大脑对肌肉的控制是可以实现的,儿童才能实现意志力的发展。
意志力不仅仅是主观的意愿,意志的实现必须依赖肌肉的配合。这也是为什么,运动,特别是长跑是公认的锻炼意志力的好方法。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的神经系统和肌肉保持紧张,对意志力和专注力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就好比,一个小朋友要看书10分钟,即便他在意愿上很想看10分钟,但是眼部肌肉不给力,看了一会儿就疲惫得睁不开眼睛了,那无论是意志力,还是专注力都将是无法达成的。
接下来,我们说说想象力。孩子天生就具备超凡的想象力,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想象力”逐渐被标准答案和事实真相替代,与想象力一起退化的,还有孩子的创造力和差异化。所以我们要警惕一些常见的,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做法。
首先,要给孩子留有想象的“空间”。有时,我们会太急于让孩子长大,太急于让孩子接受现实了,对于孩子想象的部分,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事实回应他。比如,在一次设计展中,有一把设计新颖、外观独特的椅子。孩子看到后兴奋地和妈妈说:“妈妈快看,这是一个安全堡垒!”妈妈笑了笑,回答到:“傻儿子,这个不是堡垒,是把椅子。”这就是一种没有保护孩子想象力空间的回答。妈妈用她眼中的事实,把孩子的想象空间全部压缩了,而这究竟是一把椅子还是一个堡垒并不重要,事物的真相可以等待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况且对于妈妈来说是把椅子,对于孩子来说,他钻到下面就是一个堡垒,其实孩子也并没有说错,只不过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罢了。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还需要我们避免给孩子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我们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圆圈、三角形或者是一条直线,让孩子以此为基础画出其他可能出现的图案,比如一个圆圈可以变成一个太阳,一个煎蛋、一面镜子、一朵花等等;我们可以在孩子问我们“牙刷是做什么用的”的时候,而反问孩子觉得这是做什么用的?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折纸剪纸,做成孩子可能想象的任何东西。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想象力”的培育,生活中处处都是机会和空间。
我们可以用上述的一些办法来培养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想象力。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各方面能力的优势和不同。
而能力差异的表现,除了要考虑后天的激发因素和培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天生气质类型的不同。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我们通常也把气质称谓脾气、秉性或性情。强度的差异在性格上的表现就是脾气暴躁或性情温和;速度方面的体现则是急性子和慢性子的差别;稳定性的不同在于情绪冲动,起伏大与情绪稳定;而灵活性是一个孩子的特性是富于变化还是难以适应改变。
神经过程中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的特性组合,构成了我们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大致上分为四种。
第一种,胆汁质孩子。他们的表现是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的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有时难以自我克制。第二种,多血质倾向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于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第三种,黏液质的孩子。这类孩子的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他们表现为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也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比较集中,稳定性强,但不善言谈,适度交际。第四类,是抑郁质倾向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多疑多虑,内心的体验极为深刻,行为偏向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们都会敏锐地发现;他们可能有些胆小,孤僻,情绪的兴奋性弱,难以为什么事动情,被什么事打动,爱独处,不爱交往;他们做事认真、仔细,防御反应明显。
上述四种类型是典型的类型,如果我们把这几种类型和自己的孩子对照,可能会发现孩子在两、三个类别里,都有能够对应的特质。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混合型的,我们可以把四种类型划四个象限,根据孩子在哪个类型中的特征更为明显而划出象限的面积,这可以帮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偏向。
气质类型是偏向于天生的部分,它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是具备可塑性的,也就是说,气质类型也是可以通过塑造得以调整的。我们介绍气质类型的部分,是为了帮大家更好地了解孩子,进而理解孩子。有时,孩子的不善交际正是受到其气质类型的影响。但我们同样认为,气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孩子气质类型的表现是情绪起伏大,这就更需要我们做好孩子情绪的照拂,多用理解和共情的方式倾听孩子,或者教会孩子一些情绪放松的方法,以及在孩子认知能力逐步发展后,通过从不同面向认识事物,解读事情,来帮助孩子调控情绪。我们可以在了解孩子生而不同的基础上,去平衡孩子那些过度的气质倾向。
于是,无论是先天气质,还是后天培养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发现一个真实的孩子所具备的性情和能力倾向。这就好像我们发现了一块玉料,而一位顶级的工匠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发现这块玉料最适合的题材和用途,并且能够根据玉料的特点,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使它呈现最大的价值。这才是我们对待孩子应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态度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