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的作家一定是最棒的生活观察家
以《晚熟的人》为例,整本书中,作者都是在写家里人的事情,表哥、表姐、表弟、婶子让他写了个遍,我前几天还在想,他这么写家里人,家里的人不会生他的气吗?
结果他就在其中的一篇中这样写道:
“你那篇破小说,《白棉花》,基本上是胡编乱造,芝麻粒儿大小的事被你写得比瓜还大!不过,你毕竟还是手下留了情。”
“可他把我写成了一个流氓!吴科道,如果不是老董拦着,我要告你诽谤呢。”
“他们都对你有意见呢,董家晋说,你的笔下,除了你自己,基本上没一个好人。”
“各位兄弟,实在抱歉!”我拱手道,“那是小说,大家不要对号人座,自寻烦恼。”
“不是我们对号入座,你连我下巴上这撮毛都写了进去。”
“没把你的小肠疝气写进去就不错了。女的写得还不错,尤其是侯波儿,简直是赛貂蝉!”
“晚上请大家吃饭!”我冲出桑拿室,脚下一滑,一屁股墩在地上。
看完这段,我笑死了。原来他回家真的会挨骂,而且非常心虚。
但是他的朋友们真是很宽厚,嘴上虽然骂他,但是看起来没人真的因此与他断绝关系。
有人会说,本来小说就是虚构的,何必要对号入座呢。这就要怪作家的水平实在是太高,完全不像是一般的小说家讲故事。
连莫言自己也在文中说:
大家看,我这哪像是写小说啊?简直是写交代材料或是记流水账。
但是这流水账若是换成别人来写,可能就没人愿意阅读了。
莫言的作品,章节之间看上去很松散,像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是在跟读者唠闲嗑,流畅而生动,虽没有离奇的经历,但就是很引人入胜,从写作技巧上来说,真的是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我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文学效果,最重要的作家可以抓住各种人物的小事,语言,动作,来反应一群人的特点,或者一个时代的通病,并且又能通过一些生活琐事,找到治愈社会弊病的人性闪光点。这些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书写方式和思考能力,是非常难得的。
敏锐的观察在表述中,更需要独到的角度
诺贝尔获奖作品《蛙》是最好的例子。《蛙》的叙事角度和所表达的深层思想,是这部作品最可贵的地方。
《蛙》讲述了计划生育政策下,基层干部和平民百姓的真实心理状态和生活场景。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能在国内顺利发表,得益于莫言对作品精巧的结构设计和客观全面的描述角度。
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真相、无常识、亦无同情的世界,是一个人们胆大妄为、孤立无助、荒诞不经的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这个评价是歪果仁看到的作品,而莫言想要表达的,或者说国人看到的,应该更加全面深刻。
作品用四封书信和一部剧本描述了整个故事,其中绝妙之处在与作者用“蛙”代替“娃”,蛙即是娃,蛙多产,人本性亦望多子多孙。
姑姑在基本国策实施前,原是当地最棒的产科医生,接生的孩子多;计划生育实施后,她做了计生委的基层干部,扼杀在她手里的宝宝也多。
所以,姑姑一生害怕象征多子的青蛙。也因此,阴错阳差地嫁给了捏娃娃,牵娃娃的民间泥塑家。
姑姑是所有矛盾的集中体,她外表强壮,性格坚毅,但内心却饱受折磨,极其脆弱。这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普遍特性,人性本就矛盾,更何况是在那个时代。
计划生育政策下,受苦最深的就是乡下的女人们。书中记述了三起惨剧,有的母子双亡,有的孩子虽然落地,刚降生就成了孤儿,更多的情况是可怜母亲们失去了自己未出生的孩子。但在当时的国情下,如果不执行计划生育,我们今天的社会将走向何方呢?
历史从来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伟人们的指点江山直接影响着结果,而实现目标的过程却往往需要平凡百姓的肝脑涂地。
网上有段流传甚广的视频,说:在古代,越是把人不当人的时候,特别残暴死人无数的时候,越是盛世的时候。学习历史的孩子们并不知道,商鞅变法、秦始皇大一统、汉武盛世的背景色都是血红的。中华民族的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服从性最强,大局观最高,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国先于家,有国才有家,报国就是保家。
正因如此,《蛙》中的姑姑虽然内心痛苦,为了执行政策必须想尽办法阻止超生,甚至采取残忍手段。也正因如此,姑姑的所作所为在村民们眼里虽是伤天害理,但大家心里也明白,这是她的职责所在,包括作者在内,并未因此记恨她,甚至依然尊敬她。我想,书中所述事件若是发生在国外,可能姑姑的性命一早就断送在某个孕妇丈夫的枪下了。
中国人民无声地用汗水、泪水和生命,延续着整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繁衍生息,自古至今从未改变。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刚刚过去的三年……
所以,歪果仁在《蛙》里看到的是我们社会的问题,而中国人却能从中看到牺牲背后中华民族广大民众的伟大和这种牺牲精神对于民族延续的重大意义。
莫言曾说: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性中的恶。
所以,在莫言的作品里,我们总能发现自己和自己身边人的影子,也能看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的本来面目。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莫言都把他们变成故事讲给读者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