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86电脑上敲代码的青春,是我们这代“老码农”的独家记忆

304c5e.jpeg

1992年,我20岁,考上了省会一所工科大学,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那时候,连“计算机”这个词都显得新鲜,更别说“软件开发”了。

我们这一代人,算是真正摸着石头过河,从DOS命令敲到互联网时代,每一步都是自己趟出来的。

01、大学时代:286电脑和五寸软盘

刚进大学时,学校的计算机房是重点保护单位,进门要带鞋套。

机房里的电脑是清一色的IBM 286,显示器还是黑底绿字的单色屏。

我们学的第一门编程课是Basic,老师反复强调:“计算机是精密仪器,操作要严谨,一个空格打错,程序就跑不起来。”

那时候,存储数据全靠5.25英寸软盘,一张盘只能存360KB,写作业时得反复删改代码,生怕超容量。

有一次,我熬了三个晚上写的程序因为软盘损坏打不开了,差点崩溃。后来学聪明了,重要作业都存两份盘,一张放书包,一张塞枕头底下。

1993年,学校终于进了几台386电脑,能跑Windows 3.1了。

第一次看到图形界面,我和室友围着电脑研究了半天,觉得这玩意儿比DOS神奇多了。但老师敲了敲黑板:“别光看花哨的,底层原理才是根本!”

02、毕业闯荡:从“打字员”到程序员

1996年毕业,我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工厂,名义上是“计算机技术员”,实际工作就是维护厂里的财务系统,偶尔帮领导打印文件。

厂里的电脑还是DOS系统,财务软件是用FoxBase写的,每次月底结账,我都得熬夜盯着,生怕数据出错。

干了半年,我实在受不了这种“高级打字员”的生活,决定跳槽。

那时候,北京开始有软件公司招人,我攒了三个月工资,买了张硬座火车票,直奔北京,开始北漂。

03、北漂岁月:C语言和互联网萌芽

1997年,北京的计算机行业已经比较先进。我进了一家台资软件公司,主要做外贸企业的进销存系统。

那时候,编程语言从Pascal换成了C,数据库从FoxPro换成了Oracle,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技术迭代”的压力——学校里学的东西,半年不用就过时了。

公司里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用的是14.4K的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时“滴滴滴”的噪音能响半分钟。

我第一次登录BBS,看到全国各地的人在上面讨论技术,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大了。

有个北京的网友发帖说:“以后软件都能在网上更新,不用再卖光盘了。”

我当时觉得这想法太超前,没想到几年后真的成了现实。

04、千禧年的转折:从程序员到“码农”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时候,我跳槽去了一家做网站的公司。

那时候,只要会写HTML和JavaScript,就能拿高薪。

我们接了个政府网站的项目,老板拍着桌子说:“三个月必须上线!”

整个团队连轴转,最后上线那天,服务器崩了三次,我们一边啃盒饭一边重启服务。

泡沫破灭后,公司裁员一半,我侥幸留下,但工资砍了30%。

有同事转行卖保险去了,说“写代码不如卖保单稳定”。

我没走,因为觉得互联网不会就这么完蛋。

果然,2003年后,行业慢慢回暖,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开始兴起,我们这批“老码农”又成了香饽饽。

05、现在:看着年轻人“卷”,我却怀念那个慢时代

如今,我还在写代码,只不过从C++转到了Java,又从Java转到了Python。

公司里新来的95后同事,动不动就讨论“元宇宙”“区块链”,我听着熟悉又陌生——就像当年我的老师看我们折腾Windows 3.1一样。

有时候,我会翻出大学时用的软盘,虽然早就读不出数据了,但摸着上面的标签,还能想起当年熬夜调程序的日子。

那个时代,没有GitHub,没有Stack Overflow,遇到问题只能翻书或者问师兄。

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那时候学的东西更扎实,写代码也更纯粹。

或许,这就是七零后的宿命——我们赶上了计算机行业的从无到有,从黑屏命令行到移动互联网。

每一步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没有现成的路,但也因此,每一步都走得格外深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