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过去了,时间久到开始让我怀疑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是否是真的,直到国庆之后,看到朋友圈里的图片和视频,我才知道,自己记忆中那些细碎的片段,真真切切存在过——拜神。
那是全村的盛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在村里的人都会参加。和单个家庭拜神不同,村里的拜神有沿着路放得远远的鞭炮,有红色主调的精巧的小轿子,有与成年人一般高的纸糊的马,还有村里的很多人,舞龙舞狮,锣鼓喧天。
大概在十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到平静的小山村活泼喜庆的一面。妈妈记得的最多,也最清晰,她说那一次我们家都去了,而我的记忆里,只有模糊的人像,和一些比我还高的“马”。对当时还是小屁孩的我来说,“热闹”除了是墟日里去趁墟,就是村里的人敲锣打鼓,兴高采烈了。就算当时还没有水泥铺成的地面,遮阳的棚搭建得也很简陋,但人们脸上洋溢的开心,和与平时不同的装点,足够让我觉得新鲜、兴奋和激动。
但这一次,我没能赶上。8号回到广州,12号在朋友圈看到这些曾让我感到兴奋现在同样让我激动的画面,好想自己能参加一次,去看看曾经的那些,如今的这些。
当年的小孩们,不再是稚气未脱的小学生,他们都已长大,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做着相同或不同的事;当年的父母们,也都没有从前那般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他们退休或还在工作,不少早已膝下儿孙环绕。但不管过多久,下一代永远是上一代茶余饭后,忙里偷闲的话题。不知怎的,我非常希望和家人同去这次的盛会,或许是害怕以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或许是能为家人做的微不足道,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我想一直记住。
我想和爸爸妈妈姐姐弟弟慢慢走在同一条路上,爸爸妈妈在和村民寒暄,姐姐弟弟和我偶尔插两句,问一些毫无联系的问题,一边感受那天的天气,一边左顾右盼被装点得像过年一样的村子,在大人谈话间观察下现在的他们,想象一下当年他们的模样......我不知道这多愁善感的来源,但此刻,想到下一次的盛会会是八年甚至十年之后,想到那时又是不同的光景,心里就暗暗低落。大半辈子都在为儿女操劳,极少为自己而活的父母,我希望能在他们老去之前陪他们趁趁热闹,多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事,这是我现在和以后希望能做到的事。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望有生之年,让我有多一点时间,给予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