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带同同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她看的兴致勃勃,我也是津津有味,仿佛又回到了我童年的快乐时光。小小的同同大概只是看了个热闹,这其中的深意又怎么能是她一个四岁小孩能懂的。而作为我们大人陪看这部电影,说看完会有警醒倒不至于,但确实也传递出了现在普遍的一个社会现象,引人深思。
影片中,大头儿子异常顽劣与调皮,但很天真,生活的很开心。他说,我现在就很开心就很成功。他的爸爸也是如此,每天能陪孩子玩就很开心。但围裙妈妈却不这么看,她说,谁家的成功是靠开心来的。于是她带着大头儿子报各种特长班,疲于奔命。但天性顽劣的大头儿子总能搞砸,而招致别人的瞧不起与白眼。为此围裙妈妈很生气,她不愿意也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永远是个失败者。机缘巧合下,博士选中了大头儿子当实验品,要让他一日成才。围裙妈妈替大头儿子选择成为爱迪生,于是大头儿子变成爱迪生,在家里制作各种发明,为小区里的小朋友们发明,但后来各种发明都出现问题,大家都异常不满。于是他们又带着大头儿子回到博士那想更换。淘气们的小朋友们误打误撞进了博士的操作室,而大儿子掉进了能量之水里,清醒后直接变成了一个天才,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变成了一个人人称羡的完美的孩子,也是完美的成功,围裙妈妈也成了一个成功人士的妈妈,她为此相当自豪。但最后博士为了使大头儿子成为明日之星,成功之子,剥夺了他仅有的10%的情感,于是大头儿子失去了天真,没有了快乐,和爸爸妈妈没有了任何情感上的互动,而成为了一个机器。为此爸爸妈妈很伤心,幡然醒悟,也感化了其他的家长,在大家的帮助下,最后历经千辛万苦,从博士手中将大头儿子夺了回来,虽然他变回了以前那个正常的孩子,但是大家都重回从前的喜悦。
影片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成功,一直叫嚣着成功。成功受人顶礼膜拜,成功是荣耀,是真金白银……
你是不是那个围裙妈妈,你是不是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拼命地在做着拔苗助长的事情?
关于成功。
到底什么是成功,你是怎么向孩子灌输的?为什么开心不能是成功?为什么成功得是外界大众认定的功利的成功?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孩子?你是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完全忘了孩子到底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影片最后,一个一个的孩子都在说着同样的一句话:爸爸,我想出去玩,妈妈我想出去玩,爸爸妈妈,我想出去玩。是啊,这才是孩子们真正的心声。就是想玩,在该玩的年龄,尽情地玩,尽情地挥洒天性,这是他们原有的本真,快乐,做为家长的为什么要剥夺呢?你只要在身边陪伴着他们成长不好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的变化,你都没有错过,你都在全情参与,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幸福感会差吗,孩子幸福了快乐了,才是最大的成功。
关于报班。
中国人大都好跟风与盲从。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无兴趣,报了再说,一样不够,再多几样,技多也不压身。于是每个周末,各种兴趣爱好班各种串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大人孩子身心俱疲。
我想到了古代或近代的那些个我喜欢的优雅灵秀的女子的多才多艺大部分是来自于书香门第自有氛围的感染与熏陶,不是你挥舞着鞭子起鸭子上架就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你自己啥啥爱好兴趣都没有,却非逼着孩子学一门才艺,坚持下去也还好,最怕坚持不下去,还浪费钱财时间,最后孩子大人都痛苦。何必呢?真不如让孩子纵情地玩,等到哪天她笃定地和你说,妈妈,我喜欢……,你让我去学吧,那OK,告诉她,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要坚持。也许你等不及她发现自己的兴趣,那你就冷眼默默地去观察她发现她,帮她找到,给她指引。
最重要的是陪伴的路上你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爱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做你孩子闪闪发光的榜样。
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