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想起读书的时候,是不是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总是没有时间读书”
“我买了很多书,但是没有读”
今天的书单和上次一样,仍然是斋藤孝的书-《高效阅读的秘密》
初次看到这个标题还以为是一本介绍怎么快速掌握书中知识点的书。看了之后才发现其实不是。书中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怎么挑选和读完一本书,后半部分介绍一些好的读书方法,总的来说还是告诉大家怎么读完一本书。
书中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凝缩3处重点,我觉得可以试一试,以后本周书单也按这个方法,写出三处对自己感悟最深,或者最感动的地方。
首先,新get到一个技能就是:书不必读完,也不必按顺序读。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书要读完,要掌握书里面的知识点,要全面掌握,要取得高分。长大后,我们仍然保持着这样的读书习惯。像我,看书就会从最开始看,一直到看完。但是,长大之后,我们的目标改变了,读书的方式也应该随着改变。书里提到,书不必全部读完,也不用按顺序读,先翻到目录,查看一下,只需要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就好。有人会说,你不把全书看完,你怎么知道作者到底要说明什么呢?你怎么会知道书里的全部意思呢?
是的,我不知道。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比我想吃猪肉,我不必从小猪出生,饲养,屠宰,运输到贩卖每个环节我都要去了解,我只需要中午去菜市场买一块猪肉回来就行了!虽然从源头开始追踪可能让我吃猪肉的时候更放心,或许它一生的故事对我来说更感动。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吃了猪肉,从它当中吸取了养分,获得了满足,这是最主要的事情。就好比读书,我略过了一些环节,跳过了一些内容。但这并不妨碍我从书中快速检索出我想要的部分,而且如果我能从我想看的部分里学到一些东西,那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所以,放弃必须从头读完一本书才算读了一本书的执念吧!想清楚你为什么读书,目的明确了,不必拘泥于手段,因为手段永远服从于目的。
第二个技能,划线!
有人会说,画线谁不会?我们从小学习就知道把重点用线标识出来。确实,这是我们从小就会使用的方法。但作者明显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更进一步。把书中让自己感动,带给自己警醒,或者让自己感同身受甚至自己并不能理解的内容划下来。然后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怎么想到要这样写,为什么这么写,和我的生活有什么联系,我为什么读到这里有这么深的感悟?把自己思考的这些东西记在书上或者专门写下来!
是的,划线不重要,后面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思考这些就好像你自己在和作者交流,虽然他并不在你身边,虽然他也没法回应你的问题,但确实是最好的交流,因为你会比面对面交流得到的东西更多。一本书中,往往埋藏着如金子般有价值的东西,但究竟金子在哪,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经历不同,金子的位置也不一样,若是能从一本书中挖掘出黄金,那么这块金子是归阅读者所有,与作者反而没什么关系。就好像牛顿从掉落的苹果这个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个发现其实和那颗苹果树没什么关系,后面的思考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一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读完,而是你从中思考出什么,得到了什么!别搞错了。
愉快的划线吧,然后深深的思考!
书中第五章介绍的是如何划线。
最后,给自己感触比较深的是作者强调,读完书后要有感想,写下感动,然后与自己对话。
作者建议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在让自己感动的地方直接写下自己的感动,或者是思考。这样,以后再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看看当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可以从中体会到很多东西。我其实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世界在变化,我们自己也在变化。记录当时的自己,回过头来思考当时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什么改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改变,是一件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事情。
想象一下,10年后,我们再拿起这本书,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看到我们当时写下的感想。你会对10年前的自己说些什么,你会有什么感悟,你会有什么感想,最重要的是,你会对10年后的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构思,你希望10年后的自己再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状态,有什么样的感悟,那个10年后的自己对现在的自己会说什么呢?
我想我会说:你应该再多看一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