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我的一位同学,在某校当班主任。期中考试中,他们班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气愤填膺的家长们,在班级微信群里发起了一次声讨行动,直接指向了所有老师,认为老师们不认真,什么事都要家长管,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等等,群情很是激愤。
不幸的是,任课老师们也在群里,看到家长们的发言,也炸开了锅,找到班主任说,家长们太过分了啊,你作为班主任,应该站出来说点什么吧。
同学问怎么办。我说好办,给你讲三点。
世界上最毒的蛇是什么?不是眼镜蛇,是你嘴巴里的那条“舌”,而情绪就是这一条蛇的蛇毒。语言虽痛,但情绪有毒。不但有毒,而且会传染。
要平息任何一场危机,首要的就是要把这个僵尸病毒一样的情绪给安抚下去。
哦我懂了,那就是说,我要说我理解你们?
是的,你必须说这句话,但是又不能仅仅说这句话。请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你的妈妈有没有对你讲过,孩子,我很理解你,你的老师有没有对你讲过,同学我很理解你,但是你有感觉到被理解吗?重点不是说我理解你,而是让他们确实感受到被理解。
难点在于,如何用语言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
这问题首先要了解,人是如何感觉自己被理解的。男人认为只有男人才懂男人,女人相信闺蜜理解自己,我们发现,那些有相同价值观和相同经历的人,总是更容易聚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理解的关键是角色。相同角色的人会认为彼此是互相理解的。
在这里,老师面临着两难问题:既要安抚家长,又要体谅老师。他要处理的其实有两个方面的情绪,有些话是要说给家长听的,有些话是要说给老师听的。说给家长的话老师看了觉得合理,说给老师听的话家长看了觉得不错。你的角色站位决定了你说什么话。很幸运的是,班主任除了是个老师,也同时是个家长。
切换到家长角色,表达理解。下文供参考——
各位家长,我看到大家的,说句心里话,很难受。我是一个班主任老师,大家感觉孩子成绩没有提升,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也特别能理解大家,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家长,我的孩子………当他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也会特别的焦虑,特别的焦急……
普通人看到语言,聪明人看到情绪,智者看到欲望。
每一个负面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欲望。家长背后的到底是什么欲望?“望子成龙”,这是在意孩子的成绩背后的原因,他们在害怕,成绩不好将损害子女飞黄腾达的似锦前程。家长在潜意识里完成了这样一个推论:前程似锦需要好高校,好高校需要好成绩,好成绩表现为好分数。所以,分数唯上。
试卷分数不好看的时候,家长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替罪羊——老师。老师难道不在乎学生的成绩吗?不,老师太在意成绩了,升学率都影响着他们的业绩,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奖金。有很多老师,还会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当然这些话是不能说的。
那这还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在于,父母的信息不对等。既然大家目标是一致的,就用语言做一个引导。
先可以澄清一下分数的问题。
看到这个分数,确实不太漂亮。但家长们要知道,分数跟试卷难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只是想让分数好看一些,可以把试卷出简单一点,但老师不会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老师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查找出学生还有哪些没有掌握,只有看到这些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这也是为了最后能够冲刺高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此时身份已经很顺滑的切换到老师了,接下来可以打两张感情牌。用实例、小故事来讲一讲老师是怎样负责的。不要太假。要真实的、发生过的、身边的事情,我想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有个弟弟,小时候我们水火不容,三天打一次架。但是,在一种情况下我们是会联手的。那就是一起打第三方的时候。这是因为出现了一个更大的敌人。
我们在第二点中已经埋下了伏笔,在心理上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高考。接下来要趁热打铁,让敌对双方坐下来,一起讨论一下,如何去应对高考这个最大的敌人。
各位家长,我们今天的情绪,都是担心孩子考不好高考,我想,与其担心,不如让我们一起来出出主意,怎么搞好孩子的成绩,所以我建议,找一个时间,开一次家长会,把我们的任课老师都请过来,大家一起来献计献策,怎么样把我们孩子的成绩搞上去,我们共同努力,一个人献计一条,我们就能找出几十条近百条的方法来……
这样一来,家长也被拉到了“利益共同体”中,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看客,时不时冒出来吼一嗓子的人物。也让家长承担起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提示:编辑好的短信,要在晚上十二点之后才发,你懂的。整个处理操作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接受情绪,发掘欲望,引发思考。朋友向你诉苦时也可以这样做噢~
第二天同学说,起作用了,家长开始为老师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