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2017总结
在飞机上看到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要求用一个字总结个人的2017。我沉思一阵,我觉得我的2017年经历可以用一个“通”字。
“通”是融通悟道的通达,是把自己的关节疑处打通,当然这是自以为是的打通。是不是真的通透了不知道,只知道今年来,无论是身体锻炼,还是在学习体会上,还是在向周围相遇的人学习别人之长上面,包括自己能够沉下心来真正把心放到虚处,以谦恭的态度珍惜当下每一刻,都有新的领悟。
我不知道这叫不叫我的初步悟道,但最近确实经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个“通“是怎么来的?我想无外乎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在生活的洗礼下,一些百思不解的疑问逐渐在宁静中找到一个自圆其说的平衡支点。有了这个支点,自己和环境和周围的关系,便有了一个新的解释,这个解释目前看来行得通,所以才有诸事较顺的感觉。
这个通,也是在几年前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纠结中,坚持往前看,多忍耐一点,才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500年前,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开辟了儒学心学的新境界。
王阳明被贬谪龙场之时,是人生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以堂堂父子俩状元,因为上书指责皇上的荒淫无道,被恼羞成怒的皇上发配到穷山恶水的贵州龙场驿为从九品的驿丞。
在化外不毛之地,王阳明有一个关节疑处:自己不落流俗,堂堂正正却不容于世,眼见的虎落平原被犬欺,自己是做对了?还是不够圆滑融通,需要调整为人处事的方式?
为打通疑处,王阳明几天几夜到竹林里去证竹子:他试图通过证竹子后面蕴藏的道理,探索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道理。证了几天几夜,身体消瘦,困顿不堪,穷思不得要领。还是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的“蓦然回首,那人去在灯火阑珊处”,悟出了良知论。
竹子之所以为竹子,就是因为本身是竹子,竹子的本真就是完成一个竹子的使命和职能;万事万物都有其良知,也就是使命和职能,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道理。
人是万物之长,人的意识能够与自然互动,人的使命和职能也当然高于其它万事万物。所以人的良知就不仅仅是本能,是在本能基础上积累的社会规范,高尚的品德,等等。
因为良知是现实世界里的,致良知的手段,王阳明认为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在他身上不仅是理论,而且有着光辉的实践。被认为是古往今来,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三不朽的圣人完人,成就他的就是困顿当中悟道的知行合一致良知。
三,佛祖释迦摩尼的通达悟道
按照佛教的故事,释迦摩尼的菩提悟道是这样的:还是太子的释迦摩尼因看破人世间生老病死的无常之苦,心生怜悯,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削发更衣,出家修行。他在苦行林中修道六年,但未见道。
在修行的过程中,释迦牟尼为了尝遍人间疾苦,每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骨瘦如柴,后来一名牧羊女用杂米和羊奶熬成奶粥,才救了在饥饿边缘的释迦牟尼,使他恢复了体力。
于是放弃苦行,来到一株菩提树下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最终,在四十九天后克服了魔女的诱惑,魔王的种种“魔障”后,悟得宇宙真谛。
佛祖参悟的宇宙真谛是什么?佛教里有不同的教派。这故事里面有两个细节通常为一般人所忽略:一个是佛教的生活化;二是人须在困顿之中才可以有觉悟,才能成佛。
第一个细节,大道之行,需建立在生活之上。佛祖为了参悟大道,为了体验疾苦,让自己长期处于饥饿的边缘,几乎饿死,也未找到大道。后来还是俗世的牧羊女,用俗世的乳糜才让佛祖恢复了体力。佛祖由此参悟到,宇宙真谛,康庄大道,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所以,释迦摩尼的佛教本身就是生活化的佛教。
第二个细节,菩提树下悟道,就与其他智者悟道一样,释迦摩尼是用了四十九天。
四,达摩祖师的悟道,面壁九年
改革开放初期,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风靡一时,其中关于少林拳的出处认为是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修行的副产品。
故事梗概是这样:从印度来的达摩刚从远行劳顿中恢复过来,少林僧人们就请他坐堂讲经,洗耳恭听。
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位印度高僧讲的教义跟祖师流传下来的版本不大相符。原先祖师教导大家要求得佛理,就必须终生静坐修炼,舌抵上腭,调整呼吸,心注一境,专心参悟佛理才行,而达摩虽然也讲“壁观禅定”,却不要求永远坐下去,要定时起来活动四肢。
祖师说只有一生的苦苦修行,才能换来自身的超脱,对于别人的苦难,除了奉劝他也遁入佛门外别无他法;但这位印度僧却说,人人都有佛性,无论是谁,只要一旦妄念俱灭,彻见真如本性,就可以顿悟成佛,甚至“放下屠刀”,也能“立地成佛”;而僧徒们若能够普渡众生,让大家都脱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
其实,达摩所讲的这些,是“大乘空宗”的教义,结合当时中国南北帝王都在弘传佛教,谁都有尽快成佛的要求提出来的。但是与当时盛行的小乘佛教大相径庭,除了打磨邀请自己前来的慧可之外,少林寺的众僧人们纷纷摇头,更有人将其视为异端,怒目相对。达摩觉得这些人暂时不可理喻,让他们接受“大乘”之说尚需时间,就离开了少林寺,往后山五乳峰走去。才有了面壁九年的经历,为什么不离开?实际上是在机会继续宣扬大乘教派。
在面壁九年的困苦生活中,达摩祖师要强体魄,才自创罗汉十八拳,据说是少林武术的来源。
达摩在后山面壁九年的结果,实际上是在困顿中找到自己信仰的教派,大乘佛教中国化的路径。
五,电影《127小时》中主人公艾伦的困顿悟道
前两天出发,晚上住宾馆,搜索网络电影,无意中找到一个探险电影《127小时》。
这部片子以前看过,再看一遍,把自己设身处地放进去,仍然感觉感悟很多。特别是当探险的艾伦陷在地缝里,不能动弹,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自我截肢的镜头,让我不忍再看。
艾伦是幸运的。靠自我截肢,自我逃脱升天,然后遇救。
影片的最后展示,艾伦最后仍然喜欢探险,但是从此也喜欢上了生活:有了一个家庭,可爱的孩子。从此每次出发去探险,都记得给家人留下纸条,说明自己的行踪。
艾伦的困顿悟道,是意识到了生活和家人的爱,意识到了在保留探险爱好的同时给自己加上一个安全的保险。
那么,我们生人旅途上是不是也会遇到像艾伦那样深陷地缝之中动弹不得,不得不靠自我断臂求生的局面呢?也就是舍弃一些自己的珍爱之物,然后求得生存呢?
六,通达悟道的启示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任何人的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许这个绝对才是佛祖悟道的宇宙真谛。怎么解决和对待?佛祖的智慧是,以慈悲之心对待,用俗话说就是平常心看待。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打磨。就是说空有千般技巧,如果不放在具体事上去操练,终究还是纸上功夫。
1,悟道通达是一个实践过程,渐行渐深
佛祖悟道也是在尝遍困顿之后,在饥饿致死的边沿,才在生活中成佛觉悟。悟道通达不是在虚空中坐而论道,必须在生活的俗世中打磨,才能悟出有实践性的通达。
否则,自以为通,自以为是,实则未必。
2,困顿是磨刀石,是考验生活强者的试金石
哪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风雨?困顿正好是考验生活强者的试金石,也是锻炼才干的磨刀石。
只有把困顿当作机会,去正视并且勇敢面对,才能在困顿之后凤凰涅槃,获得重生。
这种重生,当然是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弱者放弃,勇者雄起。
3,格局放大,僵局也许就不是僵局了,看待困顿的眼光也就变了
佛祖是智慧的,看透了生死,所以以慈悲心对待世间一切疾苦。
如果生死可以看透,那么,人身间还有什么困顿不可以接受呢?
人生局限在一城一地的时候,困在围城里,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把格局放大,跳出围城,以文明5000年算,人生百年算什么?把人的坐标放在宇宙星空里,一粒尘埃,沧海一粟。这样的心胸,不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吗?
电影《127小时》里,艾伦知道命中注定有块石头会阻隔住他的道路,他用断臂求生的方式求得解脱,提升了自己的生命。
这块石头,就是生命过程中的困顿,每个人都会遇到,就看你怎么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