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郑风的第九篇,是一名无依无靠的女子对误听流言蜚语的丈夫的真情告白。
注释:
1.扬:悠扬,缓慢无力。一说激扬,水流湍急。
2.楚:荆条。薪:柴火。
3.鲜(xiǎn):缺少。
4.女:通“汝”,你。
5.迋:通“诳(kuáng)”,欺骗。
6.人实不信:信,诚实可靠。
译文:
湍急的流水呦,冲不走成捆的荆条。
我娘家缺少兄弟撑腰,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
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骗你总有花招。
湍急的流水哦,漂不走成捆的木柴。
我娘家缺少兄弟关怀,只有我和你相亲相爱。
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能信赖。
同样是夫妻,婚后生活却有不小差距。《女曰鸡鸣》里的这对儿分工明确,合作默契,又高雅又接地气(详情见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是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而《扬之水》里的这对儿一看就有问题,好像是别人说闲话让夫妻俩有隔阂了。
不过,闹矛盾归闹矛盾,跟兄弟有什么关系呢?
长兄为父
古语有云:长兄为(如)父,长嫂为(如)母。说的是家中的老大,应该协助父母照顾弟妹,主持家务;家中父母不在(外出、去世)时,老大要像父母一样对弟妹尽抚养、教育之责。
一说这个典故来自包公:包母高龄怀孕,生下包公嫌太丑,于是让包公的嫂嫂把他扔掉,嫂嫂于心不忍,悄悄地把包公养大,所以后来包公一直称嫂嫂为“嫂娘”。一说这个典故出自孟子《硅道》:理亦无所问,知己者阕砻(lóng)。良驹识主,长兄若父。
不管出自何处,在追求“人丁兴旺”的古代,“长兄为父”的思想确实非常深入人心。《毛诗序》认为《郑风·将仲子》是讽刺郑庄公的,就是因为他没尽到教育弟弟共叔段的责任(详情见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
“长兄为父”的现象还跟“父兄”一词有着重大的关联。
父兄,即父亲和兄长。对不少古人而言,“兄”是仅次于父母的另一长辈,“父”与“兄”经常连用,遂有“父兄”之说。与父兄相对应的是“孝悌”,“孝”对应父,“悌”对应兄,“悌”是“孝”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就体现了对兄长权威的服从。
同名对比
《诗经》中还有两篇名为“扬之水”的诗。
一首是《唐风·扬之水》。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昭侯与自己的叔父桓叔及他们的后代为了政治地位陷入无休无止的征战中,这首诗描写了政变知情者极其复杂的感情。
另一首是《王风·扬之水》,讲的是戍边战士对家中妻子的思念。
顺便一提,还有一名对《诗经》颇有研究的学者也叫“扬之水”,但她可不是头一个用“诗经”取名的名人(详情见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信任危机
这首诗乍一看跟《将仲子》有点类似,都是外人说闲话,女子担心男子误会她,说白了就是信任危机。
不同的是,《将仲子》的没那么严重,男子只是误会女子爱树不爱他;而这首《扬之水》,虽然没有明说男子误会女子什么,但是仔细读诗就能猜出来,肯定和女子的贞洁有关。
在父系宗法制社会,男子三妻四妾正常,“女子跟别人有染”可是天大的罪过。女子地位低下,涉及到妻子贞洁的事情,丈夫很有可能相信外人的传言!
可是这名女子真的做了对不起丈夫的事吗?
应该没有。因为她说出了自己的痛楚——没有兄弟撑腰,除了丈夫没有别的依靠,珍惜这样的生活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傻到作死呢?
女子解释了两遍,但通篇都没看到丈夫的任何表示,所以估计结果不容乐观。
“束楚”“束薪”暗示夫妻关系。没有信任做基石,婚姻该怎么维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前行?还是鱼死网破分道扬镳?这道题有点超纲......
如果把诗中的故事放到民国会怎样?
娘家势力单薄、又被流言缠绕、丈夫误解,举步维艰。
冷清秋火中逃离,一曲诀别信,相互成全。
君子绝交,不出恶言。饮食男女,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