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还是棒喝

大群里有一个妈妈,好长时间了,她习惯了在群里倾诉她的情绪,当然,绝大部分情绪都是所谓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恐惧,愤怒等等。总是这个样子,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有些人还在热心陪伴,但也有一些人,渐渐有些不舒服,评判和建议的声音多了起来。那么对于她,到底是共情有效还是给予,指出她的问题更有效呢?

说到共情,这在心理学上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情商的重要指标。何为共情呢?共情是指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深入他人,需要放下自己的价值观,放下自己的阵地,把自己变成对方,就好像我就是他,用他的眼睛来看待他的世界和他本身。而放下自己,成为对方,是何等的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头脑已经习惯了自己的那套程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更容易共情和自己经历比较相似的人。也往往会说,我理解你,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有人说,这个世界不存在理想状态的感同身受。我觉得这是事实。其实,有时候,我们共情一个人,也不需要一定要感受到他的感受吧。只是,他所表达的,我们相信是他当下真实的状态,允许他这个状态的存在,就足够了。

有人疑惑,对于这位朋友,如果一直共情,很容易会让她陷入这种顽固的情绪里,认同这种情绪,走不出来的。也许她需要的是指导,是建议,甚至是棒喝。我觉得,其实这位朋友,每次倾诉完,她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后,她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是,她内心的恐惧,使她需要更多的勇气才能突破自己。这个勇气,从何而来?需要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如何产生呢?从个人需求,从价值观。所以,只有回到根源,才能看到真正问题所在。她的需求,她的潜意识清楚,在支配着她的行为,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吧。

记得参加一次沙龙,面对一个朋友的倾诉,老师说,我理解你,我接受你的状态,但我帮不了你。是的,人总有很多执着,正是执着,造就了我们的痛苦,这是人的本性使然,连大师都如此懂得放下救人的意图,何况我们呢?我有一个朋友,他颓废了好久,就是因为对过去的执着,他也尝试了很多方式,读书,咨询,参加成长班,并没有让他改变什么,依然沉溺在过去的模式里。倒是他的爱人和我们这些朋友,急得不得了,各种方法用尽,都不奏效。他就像一个祥林嫂,走哪倾诉到哪,真的是让人头疼。可是,有一天,什么真正刺激到了他,他好像突然醒过来了,浑身像打了鸡血,又开始生龙活虎了。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呢?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记得有本关于治疗抑郁的绘本说,对于抑郁的人,请不要强迫他接受生活是美好的,这样会让他更加烦恼,因为他感受不到。请不要对他当头棒喝“振作起来”,因为没有人不希望远离抑郁,振作起来,就像这位朋友,她好多次情绪的产生,根源不就是内心那个完美的标准,对自己不能振作起来,是不接纳的吗?与自己作对,不接纳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请不要强迫他做不想做的事,这会让他更加远离生活。如果想向他传递一些有用的帮助信息,请尽量做得不着痕迹。最好的礼物,是只倾听不评论。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情吧。

有朋友提到被动聆听。是的,被动聆听需要修炼,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管道,放下自己的头脑,放下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如果不好做到,那至少努力做到一点吧。

那就是,很多时候,面对对方,我们的不舒服,都是因为我们的投射。这个时候,面对自己的不舒服,是自己成长的契机。这也是关于界限感的修炼,分清,这是他的事,还是我的事。

因为这世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擦肩而过的路人,,曾经熟悉的朋友 无话不谈的知己,彻夜缠绵的爱人 当所有的遇见和错过在生命里上演 这一刻,我要摒弃...
    忆清欢阅读 4,003评论 27 25
  • 1. 到处都在盘点2016,也一直认为这是一件很矫情的事。不过在看了不少之后,还是醒悟了一句话:「悟从省中来」。 ...
    汪晓骏骏阅读 1,267评论 4 1
  • 「PPT怎样从图片中取色,有什么技巧吗?」 —— 关于图片取色有几个网站,在此我采用其中一个比较好用的网站进行讲解...
    汤帅同学阅读 4,40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