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说明
程先生的孩子刚刚满一岁,各方面发育都很好,家里多了个小天使,让程先生一家非常开心。但是,小宝贝最近爱上了掐大人,动不动就在爸爸妈妈脸上,手上揪一下,还挺使劲,这让程先生非常头疼。
家长尝试了很多种方式,比如和孩子讲道理,比如孩子掐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掐回来,让他去感知疼痛。这种方式对于小宝宝来说,作用并不明显,而且有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会不断地养成一些习惯,有些是好习惯,有些是坏习惯。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强化这些好的习惯,让孩子保持下去。并且帮助孩子去改正一些坏习惯。
找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
在孩子习得坏习惯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斥责孩子,惩罚孩子,而是要先找到造成这个习惯的原因,我们要知道儿童是怎么学习到这些行为的,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认知理论之父班杜拉说过:儿童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孩子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以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所以说小孩子喜欢掐人,可能是生活中在某一个地方学习到的。我们可以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可能,然后我们再来解决问题。
在程先生的描述中,我们得知,他们经常会和孩子玩一个小游戏,轻轻地去捏一捏,掐一掐孩子的小手心,和孩子唱童谣。
小孩子在模仿别人行为的时候会去观察后果,如果这种后果得到社会承认,孩子就会倾向于学习,模仿这种行为。反之,如果这种后果受到社会的责备,那么孩子就不会去模仿这个行为。
当我们在和孩子做这个游戏的时候,会欢笑。这让孩子认为,掐别人是一个好行为,他就会学习,模仿。至于力道方面,他这个阶段还是很难控制的。
当然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可能性。一岁前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精细动作的发展阶段,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主要就表现为儿童凭借手以及手指灯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到一岁左右,孩子普遍可以将大拇指和食指并拢起来像个小钳子那样去捏一些小物品,
这时候如果孩子在成人身上练习这项技能,家长可能会觉得欣喜,我的孩子学会新技能了,这个时候,就给孩子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他们会觉得,原来这样掐爸爸妈妈,他们会开心,就养成了咱们成人眼中的坏习惯。
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说了,孩子模仿是会观察后果的。孩子学习会有一个榜样,我们可以采取不惩罚孩子,而惩罚榜样的方式。下次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们就要假装生气的去责备做这个游戏的人,多次以后孩子就会接受到这个是不被父母所认可的行为,他们也就不会去模仿学习了。
如果孩子还独立完成这个动作,我们要很严肃的告诉他,这样不对,妈妈不喜欢。
有些家长会说了,这样的话没有用,孩子听不懂,那就要仔细看我们的注意事项了。
1.我们在说不的时候,一定要是严肃的!
因为过小的孩子跟成人交流并不完全依赖语言,他们能根据你的表情,语气来判断你的情绪,孩子是很聪明的,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要配上肢体语言,和表情。这样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理解这个信息。
如果家长在制止孩子的时候,是笑着的,那孩子就没有办法判断你的态度,也就更不说改正了。
2.惩罚要跟孩子的行为对应。
比如说孩子吃奶时咬妈妈,那我们就应该及时停止喂奶,告诉孩子,你咬疼了妈妈,所以妈妈不能给你吃奶了。直到下次吃奶的时间再喂。这样多次,孩子就知道,咬了妈妈就会没有奶吃,就会停止吃奶时咬妈妈的行为。
3.很多家长使用了我们的方法,在短时间之内无法获得一个很好的成果,这个是很正常的。
改正这些坏习惯,就和治病是一个道理,我们给您的方法就和吃药一样,治标治本,但是药效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需要时间,和耐心。我坚持使用几个“疗程”,你就会看见效果。希望我们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多一点耐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