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州期间,“精神上的困苦,物质上的困顿。”便是他的真实写照。
公元1079年,苏轼初到黄州,十分贫困,定慧院的方丈给了他一间废弃的房屋居住。在定慧院孤寂的日子里,他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当苏轼孤苦寂寞之时,他的钦慕者--马梦得,不远千里,赶到黄州,找到徐君猷,希望能够给苏轼解决些许生活之苦。徐君猷便把城内五十亩废弃的军营地给苏轼使用,苏轼便给这块地取名“东坡”。
公元1081年,苏轼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苏轼在这块地上种满了麦子,麦子生长的葱郁茂盛。一老农来劝告他,应该让牛羊来啃食麦苗,这样才不会伤地,来年依然可以种出好的麦子。
苏轼总是用人间温暖来排解心中苦闷,他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黄州期间,他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半夜爬出城墙,去城外喝酒吃肉。他有一个朋友叫陈慥,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佛法,“谈空说有夜不眠”,有一回,他们又谈到了深夜,陈慥的妻子,一声河东狮吼:“还睡不睡啦?”两人吓得哈哈大笑。有一道美食,也是在黄州期间,苏轼发明的。有一天,苏轼和继连和尚下棋,一直下到了半夜,深夜,苏轼觉得肚子饿了,继连和尚便让小和尚下点面条,而小和尚,将面条下锅后,竟让睡着了。一等也不来,苏轼便去厨房看看。揭开锅后,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