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打卡”博物馆的热潮不断升温,精彩的展览和文教活动吸引越来越多人去了解文物、触碰历史;《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节目将文物背后沉淀的故事娓娓道来,深入人心;《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古香古色的表演汲取自辉煌瑰丽的文化宝库,让人心向往之;故宫“掌门人”单霁翔、“昆曲义工”白先勇、富蕴田园诗意的李子柒等“网红”用真情实例让文化有了温度和热度;吉祥物“冰墩墩”、“萌萌”的故宫文创等集文化与时代为一体的产品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饱含中华文化意蕴的冬奥会开幕式和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的“嫦娥”、“天问”、“蛟龙”令世界瞩目……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使原本躺在纸与石上的冷冰冰的符号有了生命与情感,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讲好了中国故事,在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角度一:以传承传统为基,呈文化自信的辉煌底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四书五经,立德之本,二十四史,严谨信实;唐诗歌尽盛世而又哀叹苦难,宋词豪放大气而又婉约动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现实主义的《诗经》流淌着浪漫气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浪漫主义的《楚辞》洋溢着现实忧思。今人一代代习得话本传奇里的精巧技艺、钩沉经史子集的义理箴言,只为延续华夏文脉。而我们无论是端详文博宝藏,探寻文物故事,还是阅尽古书诗词,赏遍戏曲舞剧,每一种凝视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博深。从古老文明中借鉴智慧、汲取养分,走进传统文化,在奇妙漫游中触碰历史,在姿意叹惋中获取滋养,便会升腾民族自豪感,生发文化自信态,这正是传承传统的力量,它坚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角度二:以锐意创新作笔,绘文化自信的时代蓝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熠熠生辉,不落后于时代,为文化自信赋歌,则需要不断革新,将创新化为文化清源之活水。从“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到数字化的敦煌莫高窟,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以现代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华夏古老文明的厚重与绚烂;“云游园”版故宫让世界听到了烟柳杏花和朱墙黄瓦的私喁,体会中华文明的深邃绵远;古典器物章服的纹样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碰撞出文化瑰宝的灿烂火花。这样紧跟时代潮流的文化创新不仅创造了可观的商业价值,更是充分地在创新中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可见文化的生命来源于文化的去芜存菁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文化方能跨越历史,永葆生机。如果故步自封,那么它就会成为一片供人瞻仰的废墟、一捧束之高阁的枯花。我们青年作为新时期的传承者,亦应跟随着时代的律动,用锐意创新为悠久的文明注入活力,以新时代的璀璨文化滋育自身文化自信。
角度三:以海纳百川之态,谱文化自信的世界华章
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怀着“海纳百川,择其善者”的心态。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有容而成其大,因心宽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凡是开放交流的时代的文化都饱含盛世气象,如汉唐两代的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缔造出文化上华夏雄风、万国来朝;而那些封闭自守、自尊自大的时代就可能导致文化衰弱,如明清两朝闭关锁国,则导致了民族文化暮气沉沉、萎靡不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因交流而千姿百态,文化因互鉴而各放异彩,要以不拒众流之心扬帆出海,以和而不同之观入世界舞台,这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文化自信,需要传承,需要创新,需要发展文化的多元、多样,需要文化心态的宽容。同学们对于文化自信有什么感悟呢?大家可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期待你的评论区投稿!
经典例题:湖南省2022学年高三学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在播报“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这一期节目时,著名主持人康辉做了如下评论:打开这些文物“盲盒”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震撼”,是惊艳,这也再次告诉了世界,中华文明是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
材料二 台上,被誉为“海上小冬皇”的王佩瑜扮演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惊起一片赞叹;台下,被年轻戏迷追捧为“最酷京剧偶像”的她打扮时髦,个性时尚。她和虚拟歌手合唱歌
曲,用京剧念白朗诵诗句,当评委...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她说:“综艺是手段,传播京剧是目的,这也是曲线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