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读书和分享的目的

我是个记性很烂的人,一直也在思考,我为什么要定读书这个目标?反正看完后没多久就啥也不记得了;为什么要每天花1-2小时来写文字,反正也不是为了推广吸粉。后来在《非暴力沟通》中看到了约哈里之窗模型,于是有了初步的,能说服自己的解释。读书是为了把盲点区域(黑色部分)转换成隐私区域(灰色部分);分享是为了把隐私区域(灰色部分)转换成公共区域(绿色部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工作/生活等圈子),如果公共区域越大,大家的心智模型越来越趋近一致,沟通更顺畅,合作更愉快,目标更明确,而这只是让成功几率提升一丢丢罢了。

选择这本书的初衷

推荐原因:

《认知觉醒》并不是我21年读的第一本书,但我想把ta第一篇发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跟作者的经历很像,同样爱读书、爱写作、爱跑步,也同样经历过人生的迷茫期。看完这本书,有种跟一位身在远方的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聊天的感觉。《思考快与慢》中有提到一个关于快思考的偏见,“因为喜欢 所以认同”,我觉得读书可以是“因为共鸣 所以喜欢”。

阅读时长:

约3h~4h(包含记笔记),可读性高,因为大部分观点其他书中都有提到,作者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理解后的汇总;

阅读对象:

适合所有爬到半山但暂时处于迷茫期的伙伴们;

核心内容和读后感

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辅助记忆:

(说明:下图是基于我个人现有的认知来整理的,图上重点记录了我的未知,已知的关联案例在备注里,没有在图片体现出来。整理这个的目的是,定期来看下自己的问题,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思维导图只是工具,不建议每读本书都抄个这个图出来,只要记住自己需要的东西即可。)

本书总体读后感:

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案例也比较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所以整体阅读起来比较轻松,能产生共鸣的场景也不少;

目录即是关键线索,便于后期回忆反思;不过我第一眼看完目录后都觉得没有通篇来读的必要,因为这些点我都知道,但是读完后,感觉作者是在以旁观者的视角,指出我的问题,告诉我接下来该怎么做。

前后呼应帮助加深记忆,不过这也容易让读者感觉内容重复性较高,一个论点前后反复提,一个案例前后反复出现;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许就是作者主张的’关联‘吧;

个人收获最大的5个关键词:专注、坚持、好奇心、关联、行动

关注公众号【零点零壹】 ,在产品的路上 和玉米大人一起 每天进步一点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