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的正史,都说三国曹操是奸雄,刘备才是英雄。这个正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曾经统治很多人的头脑很多年,包括本人在内。于是,大家看到三国时刘备才是大英雄,诸葛亮才是中国第一军师,代表正义的力量。
吴秀波老师主演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我躲在家里追剧追了两天,深深地被这部剧所吸引。大黑牛李晨的演技稍微弱了点,风头自然被两大影帝吴秀波老师和演曹操的于和伟老师所掩盖。追完10几集以后,这部以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谋士司马懿为视角的电视剧,彻底颠覆了我的三观。原来,历史人物我们也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啊。
曹丞相要在子桓公子(曹丕)和子建公子(曹植)当中甄选一位作为未来的接班人。立储之争就此拉开。司马懿辅佐子桓,杨修辅佐子建,按道理旗鼓相当。所不同的是曹丞相内心偏袒子建,看子桓咋看咋不顺眼。他接连出了几道难题,来考考他的两位儿子,同时也考考两位公子身边的军师到底谁高谁低。
曹操诏令:着曹洪某日征讨吴国,于城南出师,特诏曹丕一早出于东门携丞相令旗犒师相送,如果辰时令旗不到,以延误军机之罪严惩不怠。事实上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携一枚令旗从西门出发,曹操实际上是让兄弟两人展开一场时间上的角逐,从而分出贤庸。
一时间,这个难题赫然摆在了曹丕和曹植兄弟面前,显然这是曹操出的一个困难的考题,考校的就是两位公子随机应变的才能和胆力。杨修断定,翌日比有人会阻拦,为今之计是杀了阻拦的人,因为曹操要看到的是儿子身上帝王特有的杀伐果决。宅心仁厚的曹植坚决反对滥杀无辜,却被杨修雄辞驳回。
对于曹操出的难题,令君荀彧分析这表面是考察二位公子,实际上却是在考校杨修和司马懿。高瞻远瞩的荀彧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深夜,曹丕方面也在紧张地商量着对策。司马懿冷静地分析,曹操是当世雄才,众人不仅要听他所说,做他所想,还应该分析他的未曾说和未曾想。
翌日,天明。曹操突然下令,让东西两城禁闭,任何人不得进出。司马懿面对焦急等待计策的曹丕等人,说自己只想出一个道理:不违臣礼,不背子道。这个道理的究极含义就是,不争输赢,只问对错!而曹植那边,杨修则与曹植两人两骑轰闯出城,并且杀了阻拦的西城守城将领。
最终,事情的结果如人所料:杀伐果决的曹植一方最终将令旗送到,而曹丕却因为遵从曹操的命令,连城门也未能踏出。
曹丕情急之下想要硬闯城门,被司马懿苦苦劝下,无奈只得从东门折返。消息传到了令君荀彧耳中,其侄感慨司马懿到底差了杨修一成,然而,荀彧却不这么认为。在荀彧看来,过刚易折,杨修太过锋芒毕露,恐怕才是那个真正棋差一着的人。
丞相府,曹丕与司马懿赶到,为未能及时送出令旗而请罪,曹操罚二人殿外枯等。而大殿内,曹操对于曹植的表现大声叫好,并册封曹植为平原侯,食邑一千户。领恩受命的曹植与杨修步出大殿,杨修颇为得意地斜视司马懿一眼,飞扬跋扈着离去。
在众臣皆退去后,曹操这才宣诏曹丕和司马懿觐见。大殿之上,曹操质问曹丕为何贻误军机,而曹丕受司马懿所教,跪地直言就算自己不能将令旗送到,弟弟曹植也能送到——他宁忠孝而死,不忤逆而生。此语一出,曹操颇为动容。随即,曹操冷下脸色,让曹丕与司马懿即刻前去大理寺领罪受罚。
好一个“不争输赢,只问对错”!这就是司马懿有大智慧的地方。曹操表面上将曹丕和司马懿下了监,但最终还是释放了曹丕和司马懿。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除了政治权谋外,还得有仁德之心,只有深得人心,方能得天下百姓爱戴。这一点上,司马懿比杨修棋高一筹,从荀彧的言论中已见分晓。
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成王败寇”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以结果论英雄”是主流的价值观。在那种纷繁复杂的乱世中,司马懿能有这样的认知,纯属是乱世中的一股小清新之泥石流。
联想至我们中国式众筹。或许很多项目方和发起人,只争输赢,不论对错。因为商业的本质就是盈利,资本的属性就是逐利。这无可厚非。杨众筹也说过,成功往往是反人性的。但愚以为,无论是我们的首席架构师也好,项目方或发起人也好,如果是“只争输赢,不论对错”的心态,去做众筹,那结果必败无疑。
我们应该恪守我们基本的价值底线以及基本的商业伦理,要阳谋,不要阴谋。唯此,中国式众筹才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