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五“知彼解己”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沟通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每个人在清醒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在交流。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大多偏向读写的训练,说也占一小部分,但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听。听懂别人说话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站在对方立场去聆听,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我们的影响力在于我们传递出的榜样作用和引导能力,榜样作用源于我们自身的品德,是我们真我的本质。别人的评论和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我们都没有意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所展现出来的样子才是真实的自我。我们的品德时时刻刻发挥着影响力,并起着沟通作用。
如果想养成真正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就不能单靠技巧。首先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敞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Empathic Listening)的技巧,然后建立情感账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习惯五“知彼解己”中的“知彼”是人际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而且大多数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的想法,而是为了做出回应。以这样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的人,在与他人交流时,要么是在说话,要么是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总是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分享了一段他与一位父亲的对话。一位父亲对作者说:“我不了解我的儿子,他就是不愿意听我说话。”作者说:“我来重复一下,你说你不了解你的儿子,因为他不愿意听你说话?”这位父亲说:“是的。”作者问他:“你是说,因为孩子不肯听你说话,所以你不了解他?”这位父亲说:“对啊。”作者提醒他说:“如果你想明白一个人,那就要听他说话。”这位父亲想了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哦,没错!可是,我是过来人,很了解他的状况。唯一让人想不通的,就是他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看出,这位父亲根本就不知道他儿子在想些什么,他在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儿子的想法和这个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自以为是的与他人相处,我们在聆听他人讲话时通常分为五个层面。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就是要以自己的经验来做出回应,从而让对方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我们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书中介绍:“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通过这样耳到、眼到和心到的聆听,聆听效果才会显著。这样的聆听能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最准确的信息。我们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费心猜测,我们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聆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移情聆听本身就是巨额的感情投资,它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心理空气”,极具治疗作用。
如果现在房间里的空气被突然抽走,我们就不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了。因为生存是我们的唯一动力。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我们的移情聆听等于是给了对方“心理空气”,满足了对方这个基本需求后,我们就可以着重于施加影响力和解决问题了。这种对“心理空气”的需求对我们生活中每一个领域的交流都有影响。我们要做到先理解别人,先诊断,再给对方开方子。
本文参考书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 • 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