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四溢,气自芳华,近益自身,远及他人。手边的这本《大运河飘来紫禁城》,正氤氲着浓厚的历史余韵,从紫禁城和大运河的关系入手,既讲故宫的建立,也讲运河的繁荣,一道人文景观,一道自然景观,共同描绘着一幅鲜活动人的历史文化图。
循着单霁翔先生的文脉足印,品读大运河的前尘往事,抚今追昔,仿佛看到一条岁月长河裹挟着过往,潺湲地流向未来,生动演绎出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交流与对话的文明历史。而那些与大运河一起成长起来的运河城市,不仅是运河文明成果的主要策源地,还是传统运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存储库。
同这些城市一样,地处辽西走廊东端的锦州,也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往今来,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孕育出魅力独具的地域特色。正如护卫璀璨的大运河文化一样,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辽西走廊廊道文化亦是一篇大文章,对锦州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都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辽西走廊地带依山傍海,形势险要,北靠松岭,南临渤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既有北普陀山、医巫闾山等风光秀美的山岳资源,又有蜿蜒绵长的海岸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旖旎的自然风光,是辽西走廊文化遗产最显著的资源优势。这里被誉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多样性的活化石地区”,历史上是游牧、渔猎、麦菽文化交会之处,民族烙印深刻。大量民俗特色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高跷秧歌、满族民间刺绣、古塔回民舞狮、黑山皮影戏、二人转文化等,都充分体现了它厚重的人文历史。作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明清宁锦之战、松锦之战均发生于此,并留下了众多清帝北上祭祖的天家足迹。屹立在锦州铁北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以及城市周边众多的战争遗址,形象地再现了当年辽沈大地的斗争风云和红色革命精神,烽烟虽逝,仍历久弥新。
市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提升行动,塑造红色传统、历史文脉、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文明典范。这无疑是锦州文化历史领域一次重要的战略布局,必将推进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让辽西走廊廊带文化重新焕发光彩。
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经验表明,要健全综合管理体系,理顺区域间、部门间、产业间的关系,夯实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基础。我们在廊道文化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也应注重“三个整合”。
一是跨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想要形成辽西走廊文化旅游的强势竞争力,必须统一思想,转变思路,跨越以往初级开发的分散状态,打破城市和行政区划界限,提高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水平,打造辽西走廊历史文化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使之逐步走上文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之路。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还要做好“统分结合”,辽西走廊各市县应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对本地区最具有竞争优势和吸引力的文化产业、产品进行分体打造,从而增强合力。例如,沿线海滨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显现各区段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山岳资源的利用也要充分开发更多的人文景观,展现历史、宗教等独特优势,并逐步形成内陆与沿海的良性互动线路。
二是辽西走廊沿线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例如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或村庄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轨迹,从而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交流互动,并赋予其重要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又如恢复和再现当年辽西走廊的历史原貌,打造“辽西古道之旅”,使人们慢节奏地体会由东北入关的全过程,可以采用车马等较为原始的交通工具,在穿越辽西走廊的过程中感受辽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风土人情。在这条古道上,要深度开发独具特色的遗址,比如恢复松锦大战的古战场,在罕王殿山上,打造出当年明清战役的原始现场,丰富南山公园的文化内涵,赋予更多的历史文化感。再比如,围绕历史上锦州周边的古城做文章,挖掘出来更多的遗址和内涵,像历史上知名的吴三桂故居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要着力推进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此举对于廊道文化的可持续传承意义非凡。现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方式,大都是用文字、图片、录音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记录、保存,只能做到短暂的、强制性的保护。而通过商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适合其活态性,还可以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特性,从而实现长久保护。
三是辽西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将辽沈战役纪念馆、塔山阻击战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连成一线,持续深化打造极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在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中,除却官方的考察、学习和教育性旅游,还有极大量的民间旅游爱好者是很重要的参与主体,在自媒体如此发达自由的当下,我们可以增加更多红色体验游的内涵和内容,例如开发革命圣地云打卡、近现代史直播间、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等拓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新形式,充分利用cs模拟战争,把锦州的战争遗址串联起来,组合成一系列有教育意义又能持续游玩的场景。可以把红色旅游和民俗旅游、冰雪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形成立体式的红色旅游新格局。挖掘好自身的资源和特色,形成旅游产业“四大节日”。春有“梨花节”,夏有“海洋节”,秋有“登山节”,冬有“冰雪节”。“梨花节”突出乾隆皇帝圣赞北镇“万亩香雪海”。“海洋节”突出世界奇观笔架山山天桥,组织万人徒步世界奇观,集体婚礼打卡“世界奇观”等,把天桥这个锦州独一无二的特色宣传出去,利用这个核心竞争力来拉动夏季滨海旅游。“登山节”突出锦州的医巫闾和北普陀文化,倡导全民健身的理念,组织承办各类赛事。“冰雪节”突出中国北极岛的“海冰”特色,有海的地方没有冰,有冰的地方没有海,锦州是个有海又有冰的城市。把海冰打造成各种创意作品,比如,有的形状像望儿的母亲,有的像出征的战士,有的像天降的陨石,有的像思乡的游子等,把这些创意的海冰当成打卡的景点。同时,结合锦州农业特点,沿着滨海公路,打造秸秆创意文化,创意作品征集活动,把这个城市冬季文化魅力体现出来。同时,加大特色旅游文创产品研发力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辽西富集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文化创意赋能,转化为市场认可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
此刻,合书而卧,眼前尽是横亘的医巫闾山,蜿蜒的锦绣凌河,纷飞的辽沈战火……悠悠辽西文化,是滋生和濡养城市发展生机的血脉,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今天,全市上下正戮力同心建设辽西中心城市,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打造好辽西走廊廊道文化展示窗口,为传承家乡地域文化提供广阔天地,也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