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饱览,对饮欢畅——浅谈李白杜甫之情谊 张钰

  韩愈在《调张籍》中曾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李白和杜甫这一“仙”一“圣”可以说代表了唐代诗赋的最高水平。而正可谓是“英雄相惜”,他们两人的情谊即使比起“潭水深千尺”的李白和汪伦,也能说是只深不浅。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在744年,那时的杜甫才刚崭露头角,而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一早就拜读过李白的许多诗作,而这位诗仙又长他十一岁,于杜甫而言,李白既为长辈,又是才子,因此他从不掩饰崇敬之心。同样,李白也善于识人——准确来说是识一个诗人,杜甫的才华令他眼前一亮,二人从此成为好友。无论是后来的举杯会洛阳,亦或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寻仙访道,李杜两人的情谊皆在“裘马颇轻狂”的漫游生活中日益深厚。
   既是诗人,为友人作诗本是件常事,然而杜甫对李白的崇敬如滔滔江水连绵,为李白所写的诗词多达十五首,这个数字从赠诗的角度来看是很少见的,更何况是诗圣所作。可当时杜甫就没想过有何不妥,更有几首诗的名字情意浓浓,仿佛是对李白的“告白”(《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两首》)。当然,在诗的内容上,杜甫也没少下功夫。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表达一向内敛的他,在《赠李白》中写下“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诗句,极言李白性格的万丈豪情;《春日忆李白》中,杜甫开篇盛赞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远超庾信鲍照,忽而又在颈联描写“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的孤寂之景,带了些淡淡的愁绪,本不知忧从何来,最后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才令读者意识到,原来是思念李白,此景才如此落寞。不仅仅是对才华的羡艳,杜甫同样理解李白仕途上的不如意。《梦李白两首》中的名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京城满是高车丽服的显贵,才华盖世的你却容颜憔悴,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的苦痛,心中一直牵挂着李白的处境,竟终是入了梦。一生得此知己挚友,何不为一件幸事?
    相对于杜甫来说,李白就稍微显得惜字如金了。李白曾赠予杜甫一首《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虽说后人对这首“打油诗”略有微词,说是李白对杜诗语言佶屈聱牙的讽刺,但在我看来,这却恰恰体现了李白的真性情,颇有一种故友相见互相打趣的亲切之感。当然,李白自然是赠过较为正式的诗文,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恰与“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遥相呼应—— 李杜如此一唱一和,情感尽在酒中了。
    虽然李白为杜甫回赠的诗寥寥无几,流传下来的仅有三首,但私以为,他并不是不接受杜甫的情意,只是以李白的豪放豁达,不会将友人置于自己的诗赋当中,他追求的一直都是浪漫飘逸的玉宇琼楼。人总是会痴迷于自己所向往而自身又缺少的东西,我想,正是李白轻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逸群之才,令杜甫为之全然着迷。
    想起余光中老先生在《寻李白》中的一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是啊,李白和杜甫这两座唐代诗赋创作的高峰,一位如同入世的仙,一位恰似出尘的人,笔下龙蛇万千气象,绘出海晏河清的锦绣山河。两人饱览风光,快意引吭,也必定能在诗词歌赋中共饮牡丹香,举杯会洛阳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